□ 洪银兴
《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出版,至今已150多年。《资本论》是伟大的思想宝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首先是经济学范式的继承。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概括地说,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第一,基本立场代表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第二,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生产关系。第三,基本任务是阐述经济规律,尤其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第四,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是其继承性。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简单地复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而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了理论创新,在继承其范式的基础上发展:第一,基本立场反映夺取政权以后的无产阶级根本利益,以人民为中心,服从于人民的福祉和共同富裕。第二,研究对象仍然是一定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生产关系,但注重研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第三,基本任务是为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发展生产力,更为注重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规律。第四,方法论基础坚持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突出两点论和重点论。但不排除对当代新方法的应用(如数学和模型分析方法)。
其次是基本原理的应用。《资本论》阐述的基本经济学原理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的基础。其中包括: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话语体系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经济制度;以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话语体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话语体系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话语体系说明新阶段经济发展的理念。
再次是基本范畴的应用。有人认为马克思《资本论》是分析资本主义的,其范畴基本上都是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既然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属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什么其建立的经济学范畴就不能用呢?关键是使用《资本论》中相关概念时要赋予其生产关系方面的规定。如国有资本的资本范畴不再具有雇佣劳动的性质规定。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范畴,如资本积累和集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等范畴都可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分析中。
第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创新的范畴与《资本论》原理也有内在联系和相通。例如:市场经济理论与商品生产和交换理论;产权制度与所有制理论;混合所有制与股份公司理论;虚拟经济理论与虚拟资本理论;资源配置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配理论;金融制度与信用经济理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与要素所有权理论;协调发展与社会再生产理论;创新理论与科技生产力理论;等等。指出其内在联系,是要明确创新的范畴有科学理论的支撑。
以创新为例,创新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中位居第一位,创新驱动是十八大以来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这方面的理论创新可以从马克思的《资本论》那里得到源泉。在马克思的那个年代创新的概念都没有,但是现代创新理论的杰出代表弗里曼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解释“创新”这个词条时,一开始就指出:“马克思(1848年)恐怕领先于其他任何一位经济学家把技术创新看作为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推动力。”可见,没有直接使用创新一词的马克思是世界公认的创新理论的先驱,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创新理论的开山之作。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生产力的理论至今还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可以从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重要要素的理论中得到说明。研究《资本论》和马克思为写作《资本论》作准备的手稿,可以发现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是马克思的一贯思想。马克思所分析的科技成为生产力是从机器大工业产生开始的,马克思根据科学技术对机器体系的作用及对生产的影响说明了创新进程。创新驱动的关键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从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以从马克思的科学技术的转化理论得到说明。马克思所明确的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科学的发现,也就是知识的创造,二是科学的应用。马克思把前者称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后者称为直接的生产力,科技的生产力作用使生产要素具有扩张能力就是内生增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了外在的竞争规律和内在的剩余价值规律产生企业竞相采取新技术的动力,这种机制可以依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来建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了推动科技进步的以下制度建设。首先是保证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获得创新收益的制度安排,其次是建立创新成果向全社会扩散的机制,第三是科技创新需要有投入,第四是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关于马克思科技生产力理论的系统梳理,说明创新发展的理念同马克思的科技生产力理论是相通的。深入研究并领会马克思的科技生产力理论对深刻认识创新发展理念,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为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