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临沭县、连云港市赣榆区327国道交界处,有一座曾为西周时期祝其国国都,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村——班庄镇古城村。20多年来,村党委书记马济亮带领大家不断前行,让古城村成为苏北鲁南边界上的“璀璨明珠”。
新官上任遇难题,巧手解局
上世纪90年代,依托良好的工业基础,古城村在苏鲁边界小有名气,村工农业总产值比附近有的乡还要高。
因村支书调动,古城村没了当家人,组织千挑万选,看中当时在班庄镇担任人大秘书的马济亮。27岁的小伙子眼界宽、思想活,又是土生土长的古城村人,对村子情况熟悉。马济亮接受任命,于1997年2月欣然回乡。村书记,一当就是21年。
马济亮刚回村时,古城村根基厚实,铸造厂、屠宰场、脱水蔬菜厂等5家村集体企业态势红火。“没想到,1998年全国企业改制,银行收紧贷款,给了我当头一棒。”马济亮说,几家村办企业因缺少流动资金,顿时陷入半停产状态,企业交不上税,村集体经济下跌严重。
70岁的相顺岭是以前村化工厂的甲方代表,回忆起当年的艰难日子,也不禁连连摇头:“以前,厂里都是用贷款购买原料进行生产,等卖掉产品后回款,再买原料,每年要从银行贷款近300万元。后来,钱几乎贷不出来了,每天村委会一上班,门口就堵满前来借周转资金的企业负责人。”
然而,村里150万元的积累投到企业之后,就像树叶扔到水里,听不到一声响。“村集体企业都是自家孩子,必须救,可大锅饭不好吃,无底洞没法填,老路子不能走,加快改制势在必行!”马济亮没有犹豫,顺应国家政策,对负债多的、资不抵债的企业进行破产改制,效益还可以的、市场前景好的就鼓励承包租赁。经过改革重组,几家企业不久就焕发新活力,村集体终于缓了一口气,不仅甩掉了包袱,还有了每年40万元的固定收入,村里的事务也被拉上正轨。
选定路子谋发展,农工商齐步走
马济亮没有止步不前。“作为当家人,不仅要让乡亲们过得了日子,还要带着他们过好日子。”马济亮摸索出一套成熟思路——“咱们村以前靠工业,现在更要学会统筹,农工商共同发展,相互促进。”
无工不富。马济亮在村南边拿出400亩土地,建立工业集中区,发动全村干群参与招商引资,实行重奖。通过村民于庆洋牵线搭桥,马济亮与山东莒南中慧饲料公司六次接触,中慧饲料终于被其诚意打动,同意落户古城村,于2012年建设完工投产,年产值1.5亿元,每年上交所得税高达220万元。2013年党员冬训大会上,于庆洋手捧13万元奖金,脸上笑开了花。
目前,古城村已建成以饲料、建材、肥业等十多家工业支柱产业,年创产值达10多亿元,税收过百万元的企业就有4家,460名村民进厂做工,普通工人在家门口,每月也能拿到3000元的工资。
无农不稳。马济亮以工带农,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连云港裕大食品有限公司与农户签订大蒜、辣根种植回收合同,推进千亩无公害果蔬种植基地建设。村里成功申请省级无公害蔬菜品种4个,拥有两家规模化养殖场,招引实施高效设施农业项目1个。
与新村部相隔不远的老村部正在翻新改造,即将建设成为商业综合体和电商中心,让村民们搭上电商快车。
“咱们村以后的发展思路,是做大做强做精工业,逐步淘汰占地多、粗放型、产值低、环保压力大的复合肥厂,再用一两年时间,把土地全部流转,成立土地合作社,推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谈起未来,马济亮心里有一本明白账。
物质精神双手抓,赢得一团和气
“经济上去了,还要让村民住得舒服、舒心。”马济亮上任不久,就请专业设计单位对村庄进行总体规划,建成古城村居民区、商业区、养老区、休闲区、服务区等层次分明的功能区,全村4200多人,楼房覆盖率超过90%。崭新的党群服务中心、生活污水处理厂、秸秆液化气站、农民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让古城村成为别具一格的乡村“新都市”。
2004年起,古城村着手修建水泥路,每年用几十万元资金,几乎把路通到每家每户门口。“我两个女儿出嫁时,婚车直接开到家门口,在别的村,可没这待遇。”58岁的宋家考说。
上世纪90年代起,古城村每三年一次,评选十佳婆婆、十佳媳妇。古城村成立民事调委会,由老党员、老村干部担任调解员,一碗水端平,让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基本不出村。
马济亮明白,要想真正改变村风民风,只有村干部带头,公开公平公正,才能让群众服气。上任后,他便规定村干部为村民服务时,不可以吃拿卡要,午间禁酒……一个个规矩立起来,马济亮带头执行。
如今,说起马济亮,古城村人人都竖大拇指。宋家考家有4亩多地,每到种水稻时,放水就是头疼的问题。“去年干旱,马书记带着一群村干部,在水库边轮流24小时值班,给我们保障用水,咱们老百姓还有什么可说的?”
20多年的不懈努力,让马济亮收获沉甸甸的荣誉,他却只说:“只要村民们过上好日子,我这20多年就没白干。”
本报记者 吉凤竹
本报通讯员 王维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