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观看“大型网络系列发布江苏改革开放进行时”徐州专场。本场发布的主题是,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凤凰涅槃。我们有请发布人——徐州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于洪亮。
于洪亮:谢谢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本场发布人于洪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40年来,在中国这片大地上演绎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变迁,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那么,作为江苏“北大门”的徐州,改革开放40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徐州。
【视频解说】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角,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江苏省的老工业基地和唯一拥有煤炭的资源型城市,高峰时期每年开采量为2000万吨以上,其中80%以上的煤炭供应苏南和华东地区,曾经为保障全省能源供应作出了重大贡献。
于洪亮:俗话说,靠山吃山,靠煤自然也吃煤。自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徐州除了持续的大规模煤炭开采以外,国家和省也陆续布点建设了煤炭、机械、化工、建材、冶金等近千家国有企业,构建了以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了徐州作为江苏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和鲜明特征。
但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徐州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徐州老工业基地的结构性矛盾也开始显现:一方面,经过多年开采,煤炭资源接近枯竭,遗留的大片采煤塌陷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形成了一个个生态疮疤;另一方面,又由于粗放式发展,大量低端产业依靠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来发展,造成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长期居高不下,环境承载能力超过上限水平,水和大气污染日益严重。
面对这些日益凸显的矛盾和问题,全市上下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在煤炭资源枯竭以后,徐州要走什么样的转型升级之路呢?又如何充分利用徐州的山水资源优势,来塑造独具魅力的山水城市新形象呢?
【视频解说】为了推动资源型城市彻底转型和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2008年11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意见》。在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徐州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坚定不移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和生态转型,打响了“新时期的淮海战役”,实现了经济总量由小到大、产业层次由低到高、城市功能由弱到强、生态环境由灰到绿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转型振兴发展之路。徐州这座昔日的煤城,成功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于洪亮: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兴旺的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迫切要求,也是整个城市转型发展的基础。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徐州产业转型之路。
【视频解说】改革开放以后,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为契机,徐州市积极实施国有企业改造重组、加快推进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原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机械制造、食品、能源、冶金、建材和煤盐化工六大传统主导产业。
于洪亮:这虽然初步摆脱了粗放式经营的发展方式,但是资源消耗型和污染排放型产业仍占居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偏重、偏灰的特征,仍然十分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以污染防治为倒逼机制,对“五小”企业全面实施关停并转,逐年淘汰煤炭、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大幅度消减煤炭消耗总量,注重用新技术和互联网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新医药、高端装备和节能环保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7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到了4880亿元,产业结构已不断趋优。
【视频解说】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同时,现代服务业也在加速发展壮大。立足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在巩固商贸物流业发展优势的同时,加快建设服务业集聚区,迅速壮大现代服务业规模。彭城广场商圈、高铁生态商务区、八里家居交易中心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崛起,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爆发式增长。
于洪亮:2016年,徐州服务业增加值对GDP增长贡献率首次过半,达到51%。到2017年,徐州市先后成为“物流标准化试点、电子商务示范、信息消费试点、智慧城市试点”四大国家级改革试点城市。
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徐州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也硕果累累。
【视频解说】目前,徐州是淮海经济区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的城市。在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的同时,徐州市积极抓住国家把徐州规划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建设电子口岸、航空口岸、铁路口岸、综合保税区、外贸港等“十大开放平台”,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双向开放平台体系,为全面实现与国际接轨、提升徐州对外开放水平打牢了基础。2017年,徐州市新引进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33个;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分别达到537亿元和439亿元,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
于洪亮: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那么,作为苏北老工业城市,徐州有哪些优势,又如何发挥好这些优势,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城市转型发展之路?
【视频解说】徐州最显著的优势,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徐州是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干线十字交汇点,随着我国进入高铁时代,徐州又成为普铁和高铁双十字枢纽,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于洪亮:徐州最独特的区位,是位于淮海经济区中心。淮海经济区,是1986年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倡导提出的区域范围,涵盖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20个设区市,区域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4亿。
立足这两大独特优势,徐州注重摆脱传统的苏北意识,卸下老工业基地的包袱,以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为基础,以推动和周边城市互联互通为纽带,加速打造淮海经济区的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科教文化中心,推动徐州由苏北老工业城市向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转型提升。
【视频解说】要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必须首先巩固提升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近年来,在国家和江苏省的支持下,徐州持续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郑徐高铁开通后,徐连高铁已开工建设,徐宿淮盐高铁可望明年建成通车,合青高铁徐州段即将开工,徐州正在加快向“米”字型高铁枢纽迈进。
于洪亮:目前,徐州的高铁朋友圈已经增加到26个省(市),高铁直达城市的数量在全国排名第四。
【视频解说】徐州观音国际机场二期已建成启用,成为淮海经济区唯一的大型干线机场,开通直飞日本、韩国、香港等境内外航线30条,2017年,旅客吞吐量近200万人次。徐州拥有内河航道1033公里,千吨级泊位111个,开通了徐州港至上海洋山港的定期班轮,打通了徐州货运出海口,为尽快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于洪亮:经过努力,徐州现已成为航空、高铁、高速公路、水运、管道等“五通汇流”的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
徐州注重发挥牵头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与淮海经济区城市开展跨区域合作,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获得国家和省级层面大力支持。
【视频解说】2010年,徐州市政府倡导通过核心区一体化建设带动淮海经济区整体实现洼地崛起,徐州、枣庄、淮北、商丘等8个市作为核心区城市,连续举办8届核心区城市市长会议,在交通互联互通、跨区域污染防治、区域警务协作等方面开展跨区域合作。
201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明确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2017年,省委、省政府在对全省“1+3”重点功能区布局中,也明确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列入“1+3”中的独立板块,同时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徐州工作,省委、省政府出台文件,对徐州加快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给予了明确的目标定位和政策支持。
于洪亮: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地理中心,但天然的地理中心,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近几年,徐州市按照区域中心城市的标准,加快推动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功能性项目建设,提升服务整个淮海区域的能力。
【视频解说】10年来,徐州市累计实施城建重点工程1250项,总投入3240多亿元,除先后建成规划馆、艺术馆、音乐厅、奥体中心等重大功能性设施外,在高架快速路建设方面,先后建成三环东路、三环西路和三环北路3条高架快速路,2018年,又启动建设城东大道、迎宾大道和三环南路3条高架快速路,即将在徐州市区形成环城高架,拉开徐州作为大城市发展的骨架。
于洪亮:在地铁方面,地铁1、2、3号线同时在建,总长度达到64公里,总投资467.6亿元,预计分别在2019年9月、2020年10月和2020年12月通车试运营,这在同位城市中非常罕见;同时还有11条地铁已经列入第二轮规划。也就是说,在不久的将来,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第一个拥有地铁的、也是拥有地铁数量最多的城市。
随着综合实力的不断壮大和城市功能的大幅提升,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中的经济首位度、城市功能首位度和社会公共服务首位度逐年上升,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地位日益凸显。到2017年,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中的经济首位度达到12.2%。
长期的煤炭开采和运输,破旧的基础设施,再加上重化工企业的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环境一度成为徐州人民心中的痛,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让徐州人苦不堪言。“一城煤灰半城土”是多年前到过徐州的外地人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那么,现在的徐州,到底变成了什么模样?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这巨大的历史性跨越,是如何实现的呢?
【视频解说】环境,不仅事关一个城市的形象,也事关一个城市的发展竞争力,更是城市全体居民的福祉所在。面对徐州城市环境较为落后的问题,徐州几届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不懈推进园林美化、生态修复、荒山绿化三大工程,重构极富特色的山水城市骨架,使山水园林、绿色生态成为徐州一张靓丽名片。
于洪亮:园林美化,是一个城市提升环境面貌的基础工程,特别是徐州山水资源丰富,但由于以往建设水平低、管理不到位,造成空有好的资源禀赋,但极度缺少美景。山水资源的环境效应,没有得到充分的彰显。为此,徐州市加大投入,连续多年高标准实施园林美化工程,取得极为显著的成效。
目前,徐州市区300亩以上的大型公园达到了21个,位列全省第2位,市区5000平方米以上公共绿地177个,居民出行500米,即可步入休闲绿地,形成“城在林中,人在景中”的城市园林特色。云龙湖风景名胜区,就是徐州园林美化工程建设的一个杰出代表作。
【视频解说】云龙湖风景名胜区位于徐州主城西南,景区三面秀峰环绕,一面比邻市区,形成独特的“三面环山一面城”的自然景观。云龙湖面积和杭州西湖接近,但以前景色却相差甚远。过去,由于历史原因,景区周边被民宅、企事业办公用房、经营网点和大棚菜地占用,环境和历史人文景观遭到严重破坏。
近几年来,徐州市围绕“云龙山水”做文章,先后投资150多亿元,沿湖拆迁面积200多万平方米,对云龙湖景区开展大规模改造提升,实施湖东路改造、滨湖公园建设、小南湖文化建设和珠山艺术街区建设一批重大工程,极大提升了云龙湖景区的景观效应。2016年,云龙湖景区被评为5A级景区,山水相映、风景如画的美景,已能和杭州西湖相媲美,成为徐州城市形象的标志,外地游人来到后,纷纷发出“错把徐州当杭州”的感叹。
于洪亮:除云龙湖风景区外,徐州市近几年先后建成奎山公园、云龙山东坡广场、九龙湖公园、金龙湖公园、大龙湖公园、娇山湖公园、五山公园等大型园林公园,高标准改造彭祖园、泉山森林公园、无名山公园等一大批老旧公园。
在做好园林美化的同时,实施生态修复,也是提升徐州环境的重要因素。历史上长期采煤采石,给徐州留下了在整个江苏独有的两大类生态疮疤,一是采煤塌陷地,二是采石宕口。其中,全市采煤塌陷地38.19万亩,采石宕口349个。徐州通过一系列生态再造项目,把这一个个“生态疮疤”打造成一个个“生态亮点”。潘安湖湿地公园建设,就是徐州市对采煤塌陷地治理、成功变废为宝的缩影。
贾汪区煤炭资源丰富,最多时有250余座煤矿,留下13万亩采煤塌陷地,耕地损毁、房屋开裂、生态破坏。
【视频解说】潘安湖湿地公园,原为徐州全市最大、塌陷最严重、面积最集中的采煤塌陷地,面积1.74万亩,区内积水面积3600亩,平均深度4米以上。长期以来,该区域坑塘遍布、荒草丛生、生态环境恶劣,又因为村庄塌陷,造成当地农民无法耕种、无法居住,绝大部分地区形成无人居住区。
于洪亮:2010年以来,徐州先后投入近30亿元,按照“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通过挖土造田、开湖造景、培育湿地等方式,打造了一个集湖泊湿地观光、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湿地经济区。潘安湖先后被评为第13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现已成为贾汪区的一张靓丽名片,也被称为徐州的“后花园”和“城市之肺”。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调研视察时,来到潘安湖,对徐州市采煤塌陷地治理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他站在潘安湖边动情地说,只有建设好绿水青山,才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如果说,潘安湖湿地公园是徐州市采煤塌陷地治理代表作的话,那么珠山宕口遗址公园,就是徐州市对采石宕口治理的典型案例。请大家和我一起把目光转向珠山宕口遗址公园。
栈桥上、瀑布前、柳树下,一对对新人在这里留下了爱情的见证,珠山宕口遗址公园,现在已成为徐州著名的婚纱摄影胜地。很难想象,几年前的珠山是这样的。
【视频解说】由于历史上无序的爆破和采掘,造成徐州东部的珠山岩体破碎、危崖累累,山上乱石成堆,日久风化形成宕口,裸露的岩体就像一块“城市的伤疤”,触目惊心。那时候,一刮风就尘土漫天飞扬。
2009年,徐州市投资1亿余元,对山体进行绿化,外运2万多方土,种植乔木1.6万株、灌木2万多株,并建成日潭、月潭、珠山瀑布等亮点工程,真正将整个公园“变废为景”,开放后游览者络绎不绝。珠山宕口遗址公园也成为全国首个宕口遗址公园,被国土部誉为“废弃矿山治理的典范之作”。
于洪亮:除此之外,徐州市先后对9.6万亩采煤塌陷地、42处253公顷采石宕口实施生态修复。除潘安湖湿地公园外,徐州北区通过对采煤塌陷地治理而建设成的九里湖湿地公园,也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徐州市成为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面积最大、技术领先、成效最显著的地区之一。
徐州山体众多,仅在主城区就有72座山峰,再加上城市周边,大小山体500余座。历史上的徐州屡遭战乱,加上长期无序开山采石,致使自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建国之初,可以说徐州满城荒山。据记载,1948年底,徐州市仅云龙山存有约20公顷的绿地。
1952年,毛泽东主席登上云龙山时,极目四望,心生感慨,号召徐州“发动群众,上山造林”,由此徐州全城出动,军民齐上,展开轰轰烈烈的第一次进军荒山绿化行动,完成主城区部分荒山的绿化造林。
【视频解说】为充分发挥山体绿化美化作用,提升全市生态环境,从2007年到2014年,徐州市组织实施“二次进军荒山”绿化行动计划。累计投入10亿余元,高标准完成荒山绿化12.8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400余万株,为400余座荒石山披上绿装,实现全市荒山绿化全覆盖,被《新华日报》刊文誉为开创了“石头缝里绣出绿色森林”的成功范例。
于洪亮:从2005年到2015年,徐州市新增造林18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4.9%提高到30.1%,高出全省10个百分点、全国11个百分点。随着生态格局的变化,监测显示,徐州气候条件也发生了明显改变:目前全市年降水量达到1100毫米左右,接近长江流域城市的平均水平,呈现出北方城市少有的临水生态。有气象专家形象地比喻:“等于把徐州城向南迁址八百里”。
在推进园林美化、生态修复和荒山绿化的同时,徐州市也大力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让蓝天碧水再现彭城。
【视频解说】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徐州市重点实施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燃煤油烟及秸秆焚烧等“五大源头”治理工程。“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大气污染治理工程267项,主城区范围全面取缔燃煤小锅炉,基本淘汰排放不达标黄标车,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削减15.34%、14.43%、28.07%、34.94%,PM2.5浓度较2013年累计下降15.6%。今年以来,徐州又以史上最严环保措施实施钢铁、水泥、焦化、火电四大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徐州市一大批小、散、污企业关闭整合,全市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全省领先。
于洪亮:在打响蓝天保卫战的同时,水环境治理也被摆上重要位置。让我们把目光转向丁万河。
【视频解说】丁万河是徐州北区的东西向河道,全长12.5千米。由于雨污混流,河道水体发黑发臭,两岸垃圾成堆、杂草丛生,是徐州著名的“龙须沟”。
于洪亮:2012年,徐州投入4.3亿元,完成丁万河治理工程,完成河道截污管网建设的同时,高标准实施河道护坡和两岸景观改造。现在,丁万河已成为徐州北区的景观河,2017年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为提升北区整体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水生态,提升水环境,除丁万河外,徐州市先后完成徐运新河、故黄河水环境治理工程和39条黑臭河道水体治理景观提升工程,打造了河湖连通、清水长流的徐州水生态特色。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这座百年煤城,不仅在人居环境上上演了一场华丽转身,而且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经济内涵也发生了质的飞跃。
【视频解说】经过不懈努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徐州市综合实力大幅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10年超过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2017年,徐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06亿元,是2008年的3.2倍,是2012年的1.64倍,增速连续11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总量跻身地级以上城市第31位。
于洪亮: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是徐州的两个旧标签;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山水云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是徐州两个新招牌。曾经的重工业城市,如今产业结构越来越“轻”;曾经的“一城煤灰半城土”华丽转身为“一城青山半城湖”,这座城市不仅具有北方的大气,更有着南方的秀美,“楚韵汉风、南秀北雄”的城市特质愈发彰显。徐州先后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刚刚又喜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视频解说】2018年10月1日,从联合国人居署总部传来消息:徐州荣膺联合国人居奖!联合国人居奖,是全球人居领域最高规格的奖项。2018年8月,徐州市以国内第一名的评审成绩,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向联合国人居署推荐参选,经过联合国人居署专家组评审和筛选,徐州“以近年来持续加强生态修复和固体废物处理,以及推进固废智慧管理和源头控制、网络收集和转运、循环利用,改善民众生活环境方面做出的突出成就”获此殊荣,徐州是唯一的城市获奖者。
于洪亮:当前,徐州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期,面临“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叠加,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的巨大激励和鼓舞下,徐州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今后一段时期,徐州将坚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坚持解放思想、乘势而上,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朝着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的目标不断迈进!
主持人:感谢发布人的精彩解读。我们期待新时期徐州交上更加美好的“答卷”!感谢收看本期节目。下期精彩内容,您可以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先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