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脚步变迁 40年步履坚定,听梁溪人的岁月故事
2019-01-03 16:49:00  来源:无锡日报  
1
听新闻

  改革开放40年,梁溪发展正获得着不竭的动力。翻开梁溪的“照相簿”,一个个关乎产业、民生、文化的鲜活故事,展现着梁溪人所经历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和重大变革。今天《无锡日报》为大家“速写”梁溪发展变迁中的几则故事,故事中的梁溪,不仅是一代人砥砺奋进的流金岁月缩影,更是以饱满的奋斗热情,续写着新时代的逐梦人。

  40年,求变更自觉传统服装加工求新发展之路

  明天,无锡刘潭服装有限公司一支以软件工程师和系统维护人员为主的改造团队即将启程,前往公司位于柬埔寨的生产基地,进行工厂信息化的提升改造。从一家乡镇企业发展到中国双百强服装企业,刘潭集团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共享发展果实。

  1992年,刘潭集团开始创办服装公司,董事长钱伯荣通过招商引资,与外资企业合作建立了十几家合资企业,主营OEM生产(定点生产)业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刘潭集团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与其尾大不掉,不如断臂求生。集团一方面全力收缩旗下的合资企业,另一方面开始外出建立生产基地。2012年底,正忙着过年的集团总经理钱玉萍突然接到了合作商的电话:“钱总你去不去东南亚办厂?不管你去不去,我可要去了。”这个电话给了钱玉萍很大的触动:我们不动,客人就要动了!年没过完,钱玉萍就带团队赶赴东南亚,对柬埔寨、越南、缅甸等国考察。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刘潭集团也决定在柬埔寨投资建设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第一期建设就在当地招募工人800人。发展至今,已经完成三、四期的生产基地建设,占地已达15公顷,拥有员工2500人,产能已与国内总部持平。

  与刘潭集团合作的都是类似无印良品这样的日本知名品牌。但定点生产不是一劳永逸的铁饭碗,坚持自主创新,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才是应对市场发展的良策。近年来,刘潭集团相继投入数百万元,进行工厂信息化改造升级,针对整个生产体系而自主研发的系统也已上线。“像我们这种劳动密集型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要转型。智能制造将是集团下一个发展方向。”钱玉萍介绍说,集团对智能化生产的投入力度在逐年增加,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被使用到生产基地中。

  40年,运河更闪亮文旅融合开辟发展新路径

  清名桥畔,老水塔下。烟火气息漫过老街深巷,却让诗和歌润泽心渠。11月底,首届大运河民谣诗歌节温暖开唱,清名桥老水塔下废弃的玩具仓库,成为潮流时尚文化演绎的绝佳场所。随着运河风光带建设的不断推进,运河风情节等文化活动的陆续出现,文化内涵的不断渗透,旅游功能的不断扩大,无锡对大运河的保护和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维度的可能性。

  1980年,无锡在全国率先利用运河资源开发了运河旅游项目。“欲游古运河,请到无锡来”广告打出后,在18个月内就有5.6 万欧美和日本游客来锡参加大运河旅游。而今,文旅融合成为时代大趋势。

  在大运河风情小镇的规划中,运河环线将被充分利用,通过开发水上环线,挖掘水上文化资源,增设水上的士、水上集市,在环线码头中设置有趣的环节,再现无锡的码头文化。

  大运河的建设发展融合了无锡多种文化脉络。依托吴文化博物馆、遗址公园等临水文化遗址场馆的保护与开发建设,吴文化与运河水生态紧密融合。融合近代工商文化,通过对运河沿岸工业遗产和遗址进行结构调整,把独具特色的博物馆、艺术馆、产业园,如“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中国丝业博物馆”等打造得更好,使之成为阐释无锡近代百年辉煌城市特色的载体。

  大运河把最美的一段留给了无锡。将运河文化与地方非物质遗产文化融合,通过更多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推出、打响运河品牌,是梁溪乃至无锡义不容辞的责任。江苏古运河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锡绣大师赵红育签订了网上平台的开发协议,通过公共开发、在线运营,找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运河旅游结合的路径,找寻非遗品牌向外推广的内生动力。

  大运河承载着无锡工商业繁盛的历史,而今则通过文化、旅游、生态的融合打造,成为生活美学的新表达。

  40年,理念更超越“最强大脑”助力梁溪创新

  时代的更迭,更多的是理念的超越。面对产业更新发展,梁溪人正在用更开阔的视野面对未来的挑战。

  今年11月,梁溪区举行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吴良镛被聘为科学顾问,同时陈坚、杨恩辉、张涛等10位专家学者被聘为区科学志愿者,项兆伦、双传学等4位专家学者被聘为区文化志愿者,聘期均为三年。一流科学、文化人士担任志愿者,为辖区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提供专家支持,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库支撑,为梁溪再次腾飞提供“最强大脑”。这是梁溪区推进产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梁溪区为100家企业对接50多个高校产学研项目,产学研模式提档升级,“联”的势头更加强劲,“聚”的效应更加凸显,“合”的生态更加涌现。

  无锡食品科技园与江南大学合作共建“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与加工创新基地”,实现了优势互补。虽然基地才运行了1年多时间,但推出的太湖可可、海尔偲等产品已经收到了较好的市场反馈,正着力推进线上线下的推广销售。科技园负责人说:“很多困扰企业的问题,有了外部智囊的加入,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科研团队与教授团队加深合作,缩短了企业的研发周期,增加其竞争中的科技内涵。产学研融合,为园区企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能。

  同时,《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的若干政策措施》《梁溪区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梁溪区科技创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关于建立区领导联系服务创新型企业制度的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将集中发展传感制造、集成电路、信息服务、科研设计等领域。到2020年末,梁溪区将力争实现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9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入库150家、高企培育入库80家、培育雏鹰企业35家、培育瞪羚企业8家、准独角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40年,产业更“智慧”“工业强镇”转道“智慧新城”

  这几天,无锡华洋滚动轴承有限公司75岁的董事长王富金看着已完成基建的智能化车间感慨万千。1990年,当他在扬名挖下自家工厂的第一掊泥土时,应该不会想到20多年后,这片苏南乡镇工业的沃土会变成如今的模样。从扬名乡到扬名街道,从“工业强镇”转道“智慧新城”,扬名正朝着“二次腾飞”的目标,奋楫扬帆。

  时至今日,不少扬名人都还记得一张照片:5、6个乡亲,抬着一块匾额,匾额上写着“工业亿元第一村”。金星村的发展是扬名乡镇工业兴盛的缩影。改革开放40年,扬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历史的变迁,扬名转型为城市街道,产业也从以乡镇工业为主,向着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智能制造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向发展。

  在占地3.52平方公里的无锡扬名传感信息园(又名无锡梁溪滨河新城)里,已经聚集了近1200家企业,其中精密制造企业和传感信息技术企业超过220家。她的前身,是1999年成立的扬名私营经济园。2009年8月,园区被纳入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成为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一体两翼”的重要“一翼”。“个私经济高地”顺利交棒,一座以传感信息产业为特色的“智慧新城”,在全国物联网版图上崛起。

  今年5月,国际知名的多媒体压缩、信息论和数字通信领域研究专家杨恩辉教授在园区创立佰倬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他带领着一个世界性的团队,在扬名构建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信源编码系统,引领网络安全。随着园区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更多的传统工业企业加入到智能化改造的潮流中来。

  去年,总投资3亿美元的粒子放疗产业集群基地签约落户园区。依托园区“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础,这颗“希望的粒子”未来将成长为治癌“利器”,有望每年为园区带来15亿美元的销售额。

  酝酿、坚持、积累、跨越,扬名传感信息园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智慧新城”格局逐步显现。

  40年,个性更鲜明“市场之乡”的升级迭代

  1991年,312国道穿村而过,让时任广益尤渡村党委书记的沈继勋有了“借路发财”——建市场的想法。从与农民企业家一拍即合,开起无锡第一家2500平方米的东郊商城起,沈继勋就与家居建材市场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从东郊商城开始,广益在建市场的发展道路上走出了名堂。现在,广益街道已经形成了以家居建材、汽配、食品、农贸、小商品为特色的五大市场集群,成了名副其实的“市场之乡”。从1.0版本的大棚式市场,到如今2.0版本的商场式、综合体式市场,广益已然启动了3.0版本的升级计划——广益家艺小镇。

  今年,投入8亿元、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华厦家居港二期目前已全部完成招租,即将开业。它将与居然之家华东中心、月星国际家具广场、第六空间家居广场等组成十大主题市场,成为广益家艺小镇的主要市场载体。

  特色小镇,是在块状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是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示范。今年6月,广益家艺小镇成功入选江苏省第二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回忆起申报过程,家艺小镇商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董青仍然激动不已。她介绍,当时申报时间只有一个月,很多小镇甚至连申报材料都来不及准备好。周边城市如苏州蠡口等会不会申报家居家艺类小镇,也是悬而未决。不过好在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再加上领导的精准预判,家艺小镇在申报中抢得先机,成为全省56家特色小镇中唯一以家居家艺命名的特色小镇。

  通过近一年的建设,目前家艺小镇已聚集家具规模市场10余家,品牌经销商与创意设计企业3000余家,吸引从业人员3万人,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同时,小镇的城市设计业已启动,各方专家从小镇风貌、文化挖掘、形象标识等多方面展开工作。当下的精耕细作将换取未来的闪亮。相信2年后,一个特色产业彰显、业态复合多元、产城人文融合的家艺小镇,将为广益“市场之乡”的称号赋予更多价值。

  40年,传承更务实老字号精传承巧发展

  65岁的陈琴娣在“穆桂英美食”做了一辈子糕团点心,如今有了一个新身份——“穆桂英小课堂”的点心老师,教授孩子们制作或传统或时尚的中式点心。

  1979年,陈琴娣顶替母亲王素珍来到穆桂英点心店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服务员做起,一路做到小吃部经理。王素珍老人从1958年创店伊始,辛勤工作了20多年,将接力棒交到了女儿手里。陈琴娣奉献了半世年华,几年前,又将女儿邹子歌带到了店里。

  从一家仅有十几名女工、置身老街的普通点心店,发展成为以名特点心为主业、多元经营加盟连锁的现代餐饮企业。“穆桂英”的发展随老城区一般,有着辉煌的历史,也历经焕新的阵痛。作为这一切的亲历者,陈琴娣深深感到,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老字号永葆生命活力的关键在“变”,精髓却在于“不变”。变的是发展思路、经营理念,不变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两年前重新装修时,“穆桂英”新掌门人陆惠敏在店堂一角专门辟出一块区域,开设了“穆桂英课堂”,以“中式手作,用匠心萌化生活”为主题,由非遗传承人亲自教授孩子们中式糕点的制作技巧。通过孩子延伸至家庭,来让更多的人关注、关心无锡传统小吃的发展。当时已经退休的陈琴娣就是这样被陆惠敏请回来,做起了小课堂的老师,将一手糕团技艺教授给感兴趣的孩子们。

  无锡历史上曾有近百家老字号,目前拥有市级以上老字号认证的企业共有28家。在9家“中华老字号”企业中,有6家出自梁溪老城区。改革开放40年,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这些坚守下来的老字号无一不是舍弃了抱残守缺的观念,通过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和活力,实现了涅槃新生。她们通过创新营销模式、拓展连锁门店和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

  40年,民生更幸福家庭老账本,诉说40年

  “1978年12月18日。刚工作的儿子拿回工资21元,家里的支出是面3毛,大饼5分钱,点心1毛4,青菜2毛4,鱼5毛。另外,买鞋带花了2毛,交工会会费2毛。”——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天,贺星允的账册是这样记载的。

  在今年省委宣传部、省档案局联合举办的“档案见证改革开放——江苏最美家庭档案”征集评选活动中,家住北大街街道梨花社区的85岁老人贺星允拿出了22册家庭账本。账本上的一个个数字,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巨变。

  “我是从1958年8月29日开始记账的。”贺星允说,当时她刚刚结婚,进入一个大家庭生活。家人将记账任务交给她,由她主管家里的收支。怀揣着勤俭持家、家庭和睦的小愿望,老人从风华正茂记到两鬓风霜,一记就是60年。从买一块糖、租一本小人书,到洗澡费、理发费,再到购表钱、买房钱,事无巨细,因此也记录了许多有意思的历史细节。比如,1978年时很多家庭需要买煤,而现在城市居民基本都用上了清洁方便的天然气。1988年,贺家采购账目中有毛线,现在很少有人会用毛线自己织毛衣了。

  22本账册里已经汇集了6万多笔开销记录。这一行行数字,清晰地反映了中国物价的变化,更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普通家庭的生活越来越富足,越来越红火。

  老人收存的1000多张发票单据,也记录了40年的时代变迁。票据上的国营长征服装厂、国营无锡市工农百货商店、无锡市第六百货商店等大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大规模的企业和更加繁华的商场、SHOP-PINGMALL。改革开放初期的江南小城无锡,已发展成充满经济活力的繁荣都会。

  贺星允老人的“家庭收支财务簿”还将继续记下去。她说,这里面还凝聚着这个家庭仔细、认真、借鉴、坦荡的家风,是传承给子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撰稿:韩玲 陶蓁

  摄影:吕枫 宗晓东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