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更绿更优,江苏推进生态环境高质量
向两会报告·高质量发展的江苏实践 ⑤
2018-03-11 07:3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1
听新闻

  盛会观察

  “我们要携手行动,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时,发出了这样的呼吁。出席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表示,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既是政府职责所在,也是民心所盼,更是我们要全力以赴履行的历史使命。

  环境就是民生,绿水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去年底召开的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要下大力气补齐拉长生态环境这个突出短板,把江苏建设得更加令人神往。

  更绿更优,一幅生态环境高质量的锦绣蓝图,正在江苏徐徐铺展。

  聚焦突出问题,

  打赢环保“攻坚战”

  “以天蓝地绿水清为目标,下决心解决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去年底,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发出响亮的号令。

  今年春节刚过,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省委书记娄勤俭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推进“263”专项行动专门作出批示,省长吴政隆出席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并首次以设区市市长向省长递交目标责任书的形式,明确年度环保目标任务。

  脚步铿锵,目标明确——我省将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以“生态环境高质量”为目标,以“263”专项行动为突破,以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为保障,聚焦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战役,强化源头防治和监管执法,更大力度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更大幅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

  那么,如何全力以赴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省环保厅相关人士介绍说,重点是促进“一个转型”、打好“四场硬仗”,即优化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从源头上促进经济绿色转型;打好大气污染防治硬仗,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水污染防治硬仗,包括水源地隐患、劣V类水体、黑臭水体“三个歼灭战”;抓好摸清底数、防范风险、严管固废、狠治垃圾“四个环节”,打好土壤污染防治硬仗;从严查处违法行为、从严整治隐患、从严督察问责,打好环境监察执法硬仗。以过硬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让江苏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让党中央放心、让江苏人民满意。

  “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是新一届中央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顺应时代要求,回应群众期盼。”全国人大代表、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表示,水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坚决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水利部门必须扛起职责使命。我省地表水质从2009年开始一年好于一年, 但由于江苏人口密度高、产业集聚度高、污染强度高,加之境内地势低平,水动力不足,水环境自净能力较弱,要实现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还任重道远,“我们将大力推进生态河湖建设,持续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突出河流水生态、湖泊水生态、农村水生态环境治理,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优美的水生态环境。”

  据省环保厅提供的最新数据,我省开展“263”专项行动以来,累计关闭落后化工企业1400多家,减少煤炭消费总量1000万吨以上,一批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力整治。

  紧盯“含绿量”,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生态环境,依旧是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为扭转这一局面,必须紧盯发展的“含绿量”,我省正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去年底,中韩盐城产业园升级为国家层面合作园区,为当地学习借鉴国内外绿色发展做法和经验提供舞台,这成为盐城“转换车道”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市长戴源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关键在产业,着力点就是构建更加低碳循环高效的绿色产业体系。盐城市主动对接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调整产业布局,依托丰富的沿海岸线、滩涂、“风光”等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大数据、智能终端、高端装备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努力追求更多“含绿量”。

  紧盯“含绿量”,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成为江苏各地的普遍追求。“推进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通州区区长凌屹介绍,通州把优良生态作为加速转型的“绿色引擎”,通过“加减乘除法”,努力走出既有“含金量”更有“含绿量”、既富裕百姓又保护生态的发展新路——做好环境设施“加法”,大力推进截污、控污、治污等工程;做好排污总量“减法”,从源头为生态环境“减负”,按照“四个一批”要求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做好生态创建“乘法”,实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在江苏率先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做好环境问题“除法”,系统化推进“263”专项行动,落实差别化环境政策,倒逼企业转型升级。

  “有的河道今年治好了、明年又脏了,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忽视了‘大区域’治理。目前江苏中低端、产污型企业依旧较多,产业转型势在必行。”作为水污染治理专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超建议,下一步水环境的治理,要将重点指向河网和源头,“着手源头治理,产业结构的转型不仅仅是关掉几座化工厂,而是真正转换发展‘跑道’。”

  可喜的是,在江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已成为各地共识。

  夯实制度保障,

  积极推进生态修复

  目前,全省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21.5%,部分地区接近30%的警戒线。如何让开发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大自然的干扰,江苏一直在探索。

  一边绿色开发,一边生态修复,首要是“摸清家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副主委沈仁芳呼吁,尽快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质量普查。沈仁芳说,建国后我国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但主要从农业生产角度出发关注土地肥力,开展针对土壤环境质量的第三次普查尤为迫切。“目前,土壤污染防治涉及多部门,还存在部门职责交叉、界限不清的问题。普查需要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确保掌握最真实的数据。”他建议,普查后编制土壤数字化地图,建立国家和区域土壤档案、质量监测平台与预警体系,建设多位一体的土壤信息服务网络。

  积极推进生态修复,离不开制度保障。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我省成立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协调小组,出台《江苏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方案》《江苏省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公开首批303家省级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环保、经信、国土、住建等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污染地块环境管理联动方案》。新增危险废物安全处置能力35.85万吨/年。

  全国政协委员、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刘聪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实施有江苏特色的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通过多规融合等手段进行全域规划,以生产集聚、生活宜居、生态优美的理念进行全域设计,全省综合整治土地488.69万亩,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生态、人文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更绿、更优,还需工作更细、更深。刘聪说,下一步,我省将全面推进土地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结合实施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更加注重与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实现国土空间优化与生态建设相融合的综合整治目标。

  聚焦生态环境高质量,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锦绣江苏令人神往。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杭春燕 吴 琼 付 奇

标签:攻坚战;环保;生态环境;江苏;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土壤污染防治;硬仗;绿色产业;普查
责编:贾晓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