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明,为建设新江苏注入精气神
“社会文明程度高”,既是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的综合体现,也是最终的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着力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依法治省,为建设新江苏提供了丰富道德滋养、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良好风尚,
拉升江苏道德指数
9月20日,是第15个公民道德宣传日。江苏省文明办和东南大学道德发展智库首次联合发布2016年江苏省道德发展状况测评指数。全省道德发展状况测评指数为77.77,处于中等向优良的攀升阶段。
数据是枯燥的,而故事却是生动的。
9月19日,第六届江苏省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上,靖江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胡方斌百感交集。获得敬业奉献奖的他说,当自己和患者同时发病的时候,作为医生,我只能选择救助患者,放弃自己。2015年7月4日,胡方斌在抢救一位急性心梗患者时,突发主动脉夹层撕裂。危急时刻,胡医生打着吗啡继续抢救病人。从病发到完成手术,胡方斌整整坚持了35分钟,患者最终转危为安,可他却倒下了,来不及脱下手术服,胡方斌就被送上了急救车,到达南京鼓楼医院时,已经接近休克。经过12个小时的抢救,输血一万多毫升,胡方斌最终与死神擦肩而过。
今年,胡方斌等38人(组)获第六届江苏省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力德怀等25人获第六届江苏省道德模范提名奖荣誉称号。至此,1-6届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一共授予了311人(次),江苏共有52人获得1-5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这些书写了不平凡人生的平凡人物,是江苏大地上人民群众道德状况的鲜活写照。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杨志纯说,2015年底,省文明委出台《构筑道德风尚建设高地行动方案(2016-2020)》,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有温度的人文之地、有显示度的文明之地、有感受度的精神家园。
从2015年起,省文明委建立了全省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年度监测和发布制度,用数据动态反映一个地区公民文明素质、道德风尚建设的状况和水平。2016年江苏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为87.08,比2015年提高0.83。
浩荡磅礴的长江进入江苏省境内,两岸所有设区市: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无锡、泰州、苏州、南通,再加上县级市张家港市,连缀起一串熠熠生辉的文明城市链,构成了扬子江全国文明城市群。
从人到家庭,从乡村到城市,从窗口到行业,江苏精神文明创建全覆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重要法宝,文明创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频共振。
公益惠民, 百姓共享文化红利
9月8日,第三届精彩江苏艺术展演月在南京开幕。为期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近40台精品剧目将在江苏大地精彩上演。
21日,《俄罗斯爱乐交响乐团音乐会》拉开了首届保利艺术节南京站的序幕。未来两个多月里,来自世界各地的27场经典演出将陆续登场,一展精彩。
惠民,是这些演出季的共同特点。精彩江苏艺术展演月所有祝贺剧目和展演剧目均采取惠民低票价政策,最高票价不超过180元,50%以上的票价在100元以下。同时,对军人、学生、残疾人、低保户特殊群体采取特价优惠政策。江苏大剧院和保利大剧院多场演出都纳入文化消费政府补贴剧目,观众可享受最高50%的惠民补贴。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重点推进“文化畅通”和“精准惠民”两大工程建设,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提高文化惠民的精准度和含金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无障碍畅通,让文化的“源头活水”流进百姓的“田间地头”。
普惠百姓,江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当前,江苏基本建成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全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在全国率先实现“三馆一站”免费开放。
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江苏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更高要求。“文化畅通工程”重点打通两个“一公里”。建好“起始一公里”,以省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加速推动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文化资源的供给能力;打通“最后一公里”,统筹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尽量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精准惠民”尤为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江苏始终坚持需求导向,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开展互动式、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确保文化服务与产品“适销对路”。
围绕老百姓的现实文化需求,江苏通过发放“文化惠民卡”等系列举措,实现精准供给,尊重老百姓的“文化选择权”,开展定制式服务,让老百姓用“团购的价格”就能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德法同行,
涵养江苏社会文明
常熟城市中心区坐落着全国首个法治主题雕塑公园,各种法治雕塑艺术地诠释着法治精神。整个公园覆盖无线WIFI,市民扫一扫雕塑上的二维码,就能浏览法律知识,观看法治微电影。
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不仅仅外化于形象,更体现于内在精神品质。打造优良的法治环境,推进以人为本的法治文明,是构建文明社会的重要环节。
我省领导干部带头弘扬厉行法治,国家机关积极履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300多个普法类社会组织、15万名普法志愿者形成法治宣传教育的强大合力。普法从线下延伸到线上,“江苏网络普法联盟”链接31家成员单位、158个门户网站以及200多个微博、微信和知名普法博客,“法润江苏微联盟”整合成员单位微博微信账号410余个,粉丝总量达到1300多万。
历史证明,注重法治与德治并举,国民素质和社会精神文明程度往往提高较快。近年来,我省部署“美好生活德法相伴”活动,开展“法护人生”“法进家庭”“法润村居”行动,把法律规范和道德要求落实到群众生活当中,推动群众从“认知法律”向“认同法律”升华。
全省各地深挖传统文化法治资源,从大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地方传说、格言警句等中间提炼阐发法治精神,创作推广455部地方法治戏曲作品,提升现代法治观念在民众中的吸引力、亲和力与感召力。“运用道德的手段和力量,使抽象枯燥的法治具象化、世俗化、生活化,培植人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律信仰。法律和道德在社会治理中共同发挥作用,形成了有效的良性互动。”省司法厅厅长柳玉祥说。
多年的普法实践,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我省还加快构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全省县乡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成率实现100%。发挥人民调解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的基础作用,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全省所有法院、法庭和90.4%的公安派出所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仅今年以来,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2.2万余件。
法治的种子在江苏大地落地生根发芽,慢慢浸润着百姓生活,“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逐渐形成,推动着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步步攀升。
本报记者 王晓映 董 晨 任松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