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1+13环省行 > 要闻动态 > 正文

0

经济强,标注江苏发展新高度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9-28 10:59:00
尽管世界经济波谲云诡,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江苏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全省经济由“大”转“强”的伟大征程上,亮点纷呈。

  南京河西CBD。谷昌旺摄

  四通八达。蒋 强摄

  繁忙的连云港港口。司 伟摄

  亨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孔 耐摄

  卫婉仪摄

  编者按

  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新要求。在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新华日报和全省13个设区市党报联合推出的《砥砺奋进的五年看江苏如何践行“强富美高”——1+13省市党报全媒体环省行》大型新闻行动,已经用13个整版展现了全省13个设区市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开启“两聚一高”新征程中的新实践、新业绩。今天,我们再用4个整版,通过更加宏观的视角,用强、富、美、高四个篇章,全景式扫描江苏在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取得的喜人成就,描绘我省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中形成的最美画卷,并以此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历史的奇迹,往往在不经意间发生。

  2012年—2016年,江苏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4个百分点。人均GDP去年达到95257元,居各省区之首。

  尽管世界经济波谲云诡,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巨大,江苏人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全省经济由“大”转“强”的伟大征程上,亮点纷呈。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10年前,碳纤维核心技术被国外封锁,市场被垄断。如今,国产大飞机C919用上了国产碳纤维,下一代C929的新材料技术储备也已完成——创造这一奇迹的是江苏恒神公司。该公司靠2007年以来日均157万多元的巨大投入,终于攻下堡垒。

  就在江苏恒神为国产大飞机贡献智慧的同时,位于无锡的美新半导体,则以全球领先的新型传感器改变着无人机的飞行轨迹。这种无人机惯性导航磁传感器,将无人机“航向角”从现在通行的1°精确到0.1°,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升10倍。同时,全世界有10亿部手机、4000万辆汽车已安装美新生产的MEMS智能传感器。

  经济强,首先是江苏的科技创新能力强。近年来,全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社会研发活动经费由2012年的1288亿元增加至2016年的2026.9亿元,年均增长12%;占GDP比重自2012年的2.33%提升至2016年的2.66%。

  江苏是经济大省,却是资源小省,要素驱动之路已难以为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主动切换动能机制,抓住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南京江北新区建设,出台“科技创新40条”等一系列政策,激活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2016年,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较2012年提升4.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

  “占比两过半”,转型升级蹄疾步稳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深入推进,反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指标变化喜人。其中,“两个占比过半”可谓质的进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2015年达到48.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之后,又于2016年达到50.5%、今年上半年达到50.8%;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42%提升至2016年的52%,以消费拉动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初步确立。

  日前出炉的江苏上市公司报告让人“掂”出资本市场“江苏板块”的分量:截至7月底,我省A股上市公司达361家,较2012年末增长53%,占全国总数的10.6%,金融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2012年以来,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始终超9%。2016年,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50%,标志着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根本性转变,服务业成为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最大、拉动最高的产业。

  当前,我省已进入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我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3%,比2012年提高6.9个百分点,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引领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战犹酣”

  9月1日起,18项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被取消、降低、放开,预计年减企业负担1.8亿元。就在4个月前,我省刚取消或停征了一批中央设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预计年减企业负担63亿元。

  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省以降成本“痛点”为落脚点第三次出台了17条降本减负措施。去年全省直接降低企业成本1070亿元,今年上半年又直接降低企业成本590亿元以上,为企业减轻税费负担约507亿元。

  去产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钢铁、化工、水泥等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逐步有序化解,市场供需关系得到改善,行业获利能力、生产效率稳步向上。随着“地条钢”企业关停退出、“僵尸企业”清退,我省无效、落后钢铁产能不断淘汰,钢铁企业数量逐步减少,2016年全省钢铁行业规上企业共1249个,较2012年减少21.2%;主营业务利润率由2012年的2.9%提升到2016年的4.2%,行业获利能力明显提升。今年上半年,全省又化解钢铁产能291万吨,平板玻璃产量下降4.7%,省属企业清理8家“僵尸企业”,关停落后化工企业708家。

  企业去库存步伐也在加快,今年6月末,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2.9%。企业杠杆率继续回落,1—5月,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2.1%,同比回落0.7个百分点。补短板力度加大,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9.5%。

  省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刘兴远分析认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显改善了市场供求关系,进而带动了价格提升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转,同时推动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不断涌现。

  扩大开放,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7月19日,全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大会在苏州工业园区召开。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大会,专题研究部署开发区工作,是我省新世纪以来的第一次。

  作为对外开放主阵地,开发区引领全省产业结构跨越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使命在肩。2016年,131家省级以上开发区创造全省一半左右的经济总量、55.2%的财政收入、80.3%的工业增加值、79.1%的实际使用外资、82.9%的进出口总额。

  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实施,自贸区改革经验的复制推广,使得江苏这方热土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设立外资企业11.9万家,实际利用外资4083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80多家落户江苏。全省累计引进18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287家外资独立法人研发中心,利用外资层级不断提升。

  年进出口规模从500亿美元,到3194亿美元,这是2003年到2016年间的“江苏速度”。自2000年起,江苏外贸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二位。

  进出口规模稳住了,结构也加速优化。我省努力扩大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商品出口,积极鼓励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控机床等高科技产业出口。2016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65.1%,高新技术产品占比36.6%。越来越多的江苏制造、江苏创造走向国际市场,为经济稳中有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5月14日—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行。3年多来,江苏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努力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先行先导作用。截至去年底,我省“走出去”投资覆盖“一带一路”沿线54个国家,协议投资逾30亿美元。

  从产品输出到产能合作,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国际产能合作到兴建境外“江苏版”园区,今天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江苏声音越来越响亮,江苏形象越来越高大。 本报记者 邵生余 吉 强

标签:

责任编辑:潘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