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举全市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工作在徐州也实现了提档升级。2016年,徐州发起新一轮的扶贫行动,启动五年行动计划,提出举全市之力,全面完成68.2万人的脱贫致富任务。
事实上,这一轮的扶贫,被称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目的是实现精准扶贫——实事求是,看准贫困原因;因地制宜,找准脱贫的路子。
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实现了20.24万低收入群众脱贫,资金投入是过去5年的总和,开局良好。今年,徐州扶贫行动继续向纵深推进,计划再实现17万人口脱贫,68个经济薄弱村收入达到18万元以上。
“聚焦富民,最重的任务是脱贫攻坚。”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说,一定要把富民的举措落得更实,确保如期完成新一轮扶贫攻坚任务,做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顶层设计
打“攻坚战”,四级党政一把手上阵
68.2万人,5年全部脱贫!任务艰巨。
在过去的10年间,徐州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扶贫行动,从“脱贫攻坚”工程到“脱贫奔小康”工程,让数十万的低收入人群脱贫“销号”,当年的贫困标准,也从2500元提高到4000元。
贫困是相对的。在新的标准下解决贫困问题,又是新一轮扶贫。这次徐州的五年扶贫行动计划,是以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6000元来计算贫困线的,对照此标准,徐州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共计26.2万户、68.2万人。
“这比全国标准要高不少。”徐州市扶贫办副主任焦思权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两项主要指标:一是低收入人口,家庭人均6000元以上才叫“脱贫”;二是经济薄弱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要过18万元才算达标。
任务艰巨,投入骤增。去年1年,仅徐州市级投入专项资金就达8089万余元,相当于上一轮五年扶贫开发投入总和;实现了20.24万低收入群众脱贫,68个经济薄弱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万元。
“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正向纵深推进:2017年,徐州计划再实现17万低收入人口“脱贫”,家庭人均年收入达6000元以上;68个经济薄弱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过18万元。
“对目标,我们十分乐观,对工作,我们不敢乐观。”在焦思权看来,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不稳定,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今年能脱贫,来年可能又返贫了。”除此之外,经济薄弱村的村集体经济要实现达标,也会面临相当大的难度。
不管多么困难,作为一等一的大事和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徐州都将不遗余力地打好这场“攻坚战”。目前,从村到镇,从县(市)区到徐州市,已层层签订目标任务责任状,形成了市、县、镇、村四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扶贫的工作格局。
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表示:“深入实施八项富民工程和六项精准脱贫举措,一定要把富民的举措落得更实,让老百姓的口袋尽快鼓起来,确保如期完成新一轮扶贫攻坚任务。”
执行保障
户户有人带,村村有帮手
“村不强民难富”,在扶贫的道路上,徐州深刻认识到,只有填平“洼地村”,千方百计促进“村强”,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才能实行更科学更有效的扶贫。“搭建阵地,优配班子,选准路径……”各项举措齐头并进,形成扶贫开发合力。
徐州睢宁县高作镇官杨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一个村,3000亩地,3000口人,几乎没有任何产业,五户人家就有一户是贫困户。集体收入几乎为零。”
该村脱贫任务之重,远远超过前来帮扶的“第一书记“王刚的预期,困难面前不畏缩,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有突破性的项目来帮助村里脱贫。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偶然的机会,王刚得知外地有一个“农光互补”项目,适合在农村推广,收益颇丰,这让他眼前一亮。经过多次考察和多方研究,王刚和村干部、后方单位以及省委驻睢帮扶工作队的伙伴们决定,要把这个项目落在官杨。
说干就干。去年10月,项目开工。在多方支持下,一根根光伏电柱拔地而起,一块块宝蓝色的电板整齐地排开,远远看去如同一道靓丽的彩带。“自2016年12月31日正式并网发电以来,短短五十多天,这个项目就给村里创造了15万元的收益!”
如今光伏板下的18个大棚正在建设中,未来无论是种植蔬菜还是药材,都能迅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王刚说,担任“第一书记”以来最开心的不是项目顺利并网的一瞬间,而是得到村民认可的那一刻。“那一天,有好多村民自发地拿了鞭炮过来庆祝,我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户户有人带,村村有人帮。其实,官杨村的故事在徐州每天都在发生。“百家机关联百镇,千名干部进千村,万名党员入万户”,徐州实施“百千万”活动,选派党员干部下乡,到经济薄弱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徐州市100家、县(市)区486家对所有经济薄弱村挂钩帮扶。全市269个经济薄弱村,不仅村村都有“第一书记”和扶贫队员;而且每个村的背后都“站着”一家或多家帮扶单位。通过建立联动、帮扶、督查机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下功夫,成为脱贫致富的强大推手。
授人以渔
项目开发
精准滴灌
位于徐州丰县的湖西革命老区,是全省六个扶贫片区之一。这里不仅是省里,也是徐州市帮扶的重中之重。扶贫办专门编制了《丰县湖西片区“十三五”整体帮扶规划》,涵盖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3大类120个帮扶项目,总投资59.27亿元。截至2016年底,已实施70多个项目,投入资金近10亿元。
村民任海潮所在的丰县王沟镇王老家村,就属湖西片区。年过六旬的他没法干重活,和老伴靠种地维持生计,年收入几千元。
2016年,王老家村在湖西片区扶贫开发项目的帮扶下,投资建设了节水灌溉水利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园,不仅为王老家村及周边低收入农户提供了就近务工的机会,更提供了长效增收机制。
“我承包了6亩地,4亩加入了产业园区的合作社,留下2亩地自家种。”任海潮说,当年他就从合作社拿到4500元的分红,另外2亩地种小麦、玉米,收入1500元左右。“老伴被合作社招为固定工人,1年收入上万元。”此外,作为低收入农户,任海潮一家每年还享受标准厂房年度分红320元,享受农村养老金260元,每人每年应由个人缴纳的300元新农合费用也由政府承担。这样算下来,2016年他家全年收入达到17300元。
在王老家村及邻近的村子,100多户低收入农户参加了产业园的合作社。徐州探索推出“扶贫套餐”,通过“一户一举措、一户一项目”,最终实现“精准滴灌”。
在徐州各地,成千上万低收入人口正受到帮扶;而片区帮扶、项目开发,也只是扶贫工作的一种帮扶模式。在“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中,徐州多措并举,强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主渠道,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转移就业,推进专业合作,增加资产收益,探索异地搬迁,完善社会保障等重大扶贫举措,将脱贫致富向纵深推进。
“始终坚持富民导向不偏离、锚定 富民坐标 不动摇。”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在讲话中再三强调,“既看平均数又看大多数,更关注极少数。只有扎扎实实补短板,才能加快建成 全面 全体 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