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绿色发展样本
彭祖园景色怡人。
吕梁油菜花开。 本报记者 孙井贤 摄
云龙湖畔十里杏花。
一城青山半城湖。
◎文/本报记者 邬政
图/本报记者 徐剑 齐浩 孙井贤
2017年年初,住建部公示了“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奖名单”,徐州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名列“综合奖”的首位。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获得我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这一最高奖项,对徐州有着特殊的意义。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生态已经成为徐州一张靓丽的名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理念,正是对“两山”理论的高度概括。近年来,我市坚定践行“两山”理论,强化绿色发展导向,着力建设宜业宜居的美丽家园,谱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生态惠民 让百姓生活更舒心
如今漫步于徐州街头,但见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天蓝,水清,地绿,路畅,城靓,城市基础设施功能齐全,百姓安居乐业,生态环境优美,城市管理规范有序……曾经的兵家必争之地、工业重镇、煤炭基地,如今已成为宜居宜业的绿色之城。
贾汪区有着130余年的煤炭开采史,最多时有250余座煤矿,是我市煤炭工业的发源地。当地也因此留下13万亩采煤塌陷地,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地球伤疤”。贾汪通过生态修复,治理采煤塌陷地6万余亩,昔日的塌陷地改造成国家4A级风景区,将“生态包袱”变成“绿色资源”,从“挖煤贾汪”升级成“旅游真旺”。
贾汪的蝶变是我市坚定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缩影。曾经,我市被列入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之一,留下35万亩采煤塌陷地。近十年来,我市每年财政投入生态项目建设资金30亿至50亿元,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实施显山露水、退渔还湖、湿地修复、宕口治理、荒山绿化等项目,对全市的山水资源持续进行生态治理和修复,做足山水文章。
由于历史上无序开采,东珠山一度成了乱石岗。经过几年的生态修复,如今这里林木茂盛,景致错落,还引入人工瀑布,一派山水风光,成了淮海经济区远近闻名的婚纱摄影基地。这只是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生态修复的一个成功案例。通过实施故黄河、奎河、丁万河、三八河生态修复和景观改造,九龙湖、劳武港等煤港进行园林式改造,云龙湖小南湖实施退渔还湖工程,金龙湖、大龙湖、玉潭湖等进行扩湖增水并建成公园绿地,全市共创建了5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17个省级水利风景区,昔日市区诸多“脏乱差”地段变身风景区,周围大批居民因生态改造而受益。
通过“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路更畅、城更靓”五大行动计划以及“二次进军荒山”等活动的开展,我市先后对18万亩采煤塌陷地、3.4万亩工矿废弃地、43处采石宕口实施生态修复,全市累计新增造林65.5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2.5%,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6%,由全省第7位跃居第2位,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美丽称号”,昔日的“地球伤疤”如今碧波荡漾,昔日的荒山秃岭如今满目苍翠,成为市民游客徜徉休憩、流连忘返的“城市客厅”,实现了生态保护和转型发展的双赢。
绿色发展 让产业转型再提速
去年10月20日,拥有58年开采史的旗山煤矿正式关停。至此,徐州市区再无煤矿,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昭示新一轮产业转型大时代的到来。
5月10日,在省委、省政府召开的苏北发展座谈会上,省委书记李强强调,“在全省发展布局的重构中,苏北应该有新的更大作为,通过布局调整和功能重构,改变作为产业梯度转移的被动接受者、发展上跟随者的现状……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就是要把生态作为苏北发展的根本依托和最大优势,摆在首要的位置,着力发展绿色生产力,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
在我市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举生态旗、打环保牌,充分挖掘生态资源中的巨大潜力,实现了生态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升。“十二五”以来,全市加快产业提档升级,有序淘汰落后产能;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坚决予以淘汰、关闭、转产,主城区范围内全面淘汰燃煤锅炉。同时加快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风情小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鼓楼区依托龟山汉墓和探梅园,在整治一新的丁万河边建起龟山小镇;吕梁山度假区获批省级旅游度假区,悬水湖景区获批4A级景区,新增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8个,倪园村成为全国“最美乡村”,铜山区旅游收入连攀新高;生态之殇是旧日贾汪的短板,生态绿色已成为今日贾汪的特色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生态+特色产业”将成为这里摆脱传统路径依赖,闯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邳州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施“标准化+”战略,推动银杏苗、树、果、叶、药、景的全产业链开发,走出了一条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产业链条为纽带、绿色经济为特色的产业发展新路子……通过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强化生态制度保障,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发掘生态资源禀赋,我市实现了增蓝天、保清水、护净土,在切实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建设生态宜居家园的同时,推动富民增收、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
这不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吗?
徐州这个曾经污染严重的老工业基地,在转型发展之路上,放眼未来,探索创新,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生态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生态经济发展久久为功的目标。古城徐州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正在沿着绿色发展的道路,向着更高的目标加速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