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1+13环省行 > 喜看基层新变化 > 正文

0

进了合作社 致富不掉队

响水把党支部建在绿色产业链上
来源:新华日报   2017-07-17 19:52:00

  砥砺奋进的五年走基层 看变化

  6月28日,记者再次来到响水县南河镇兴南村,探访去年11月份曾报道的“全村第一贫”罗会兵。

  “老罗今年在邻近的南河村,包了13个西瓜棚,这会正在地里卖瓜呢。走,去看看。”兴南村支书刘步友拉开车门,坐上记者乘的车带路。

  老罗怎么跨村种瓜了?记者问。刘步友解释:这是县里党建扶贫的一项创新——打破行政区域和“一村一支部”传统组织设置模式,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产业链延伸到哪,支部就致富农民到哪。

  老罗又不是党员,怎么“延伸”?记者有点好奇。刘步友想了想,拿自己举例:“我既是兴南村支书,也是我领办的润农蔬菜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社员有200多人,其中一半是低收入农户。由于本村土地不够,合作社就在南河村流转了400亩地种西瓜,其中有一部分是免费的‘扶贫大棚’。有种瓜技术的老罗,就跟着合作社跨村流动过来了。”

  车停在南河村4组西瓜地边,远远就看见罗会兵扛运西瓜的身影。“68岁了,一家重担都压在他身上,太能吃苦了。”刘步友感叹。

  记者依稀记得,老罗家因病致贫,老伴长年患病咳血,欠下8万多元医药费债务。两个儿子均有智力缺陷,两个儿媳先后离家出走,留下3个上学的孩子……去年11月,记者见他身着的黑呢外套,还是10多年来第一次买的新衣。

  走进瓜田,刘步友大声招呼老罗。罗会兵一眼认出记者,握手时笑道:“去年寒天,您的那篇报道让我出名了。”转而提高声调,冲刘步友诉起苦来:“3月初那场风灾,瓜棚被掀、瓜苗冻死了,损失头两万。4月份补种的后茬瓜,上市迟,也就五六毛一斤,卖不到什么钱。”

  “当初动员你上农业保险,你不上,现在后悔了?”刘步友扳动手指,帮他算账,“土地和大棚租金收你没?没收。你就花了更换塑料薄膜钱。后茬瓜虽不赚大钱,但你种瓜也没花什么本钱,赚多赚少而已。”

  “吃过亏,就晓得保险好处了。4月份,我给13个瓜棚都补上了保险,每个棚136.8元。”他脱口而出。

  “上保险就放心了。”刘步友拍着他的肩膀微笑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考虑到你们家底薄,县乡财政对去年未上保险遭灾的低收入户,也适当补贴,每个棚子1500元棚损费和瓜苗钱,你13个棚子是多少啊?”

  “一万九千五!”他喜出望外。

  记者把老罗拉到一旁“私聊”。他向记者掏心窝子:“这茬西瓜净收入3万块,加上下茬种的西兰花,全年净收入6万块,稳稳的,还不算年底合作社股份分红。今年脱贫,笃定!”满脸带笑的他又凑近记者耳边说:“日子好过,自然有人帮你说媒拉纤。4月头,二儿子媳妇已娶到家。”

  告别老罗,记者来到南河镇,巧遇正在调研党建扶贫的响水县委书记崔爱国。他深有体会地说,作为省定12个重点帮扶县之一,脱贫奔小康是最大的政治任务。可在农村,有时比资金、项目更匮乏的是,缺少致富带头人和扶贫经济组织;有时尽管钱花了,但形不成脱贫合力和长效机制。所以,响水近年探索“党建+产业”脱贫致富新模式,把支部建在合作社和产业链上,有效解决“谁来扶”“用什么扶”的难题,受到省领导的肯定。

  “去年全镇试点,今年全县推开。”一旁的南河镇党委书记罗玉刚介绍,全镇19个村,村村成立由村支书领办的合作社,有农机、蔬菜、瓜果、生猪等等,产业各不相同;下设43个产业党小组,实现“党支部+合作社”“大户+贫困户”全覆盖。去年,全镇已有232户加入合作社的低收入户脱贫,占全镇脱贫总数的37%。

  村支书都具备领办合作社能力?面对记者质疑,崔爱国接过话茬,“我们把党建扶贫与基层组织建设作为系统工程一起抓,坚持好几年了。”原来,该县率先制定“项目书记”考核目标,建立“三培养”机制,鼓励村支书和合作社负责人“合二为一”。将能人大户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能人大户,最终将党员能人大户培养成带头创业、带民致富的“双带型”村支书。

  由于领办人眼界宽,如今这些“土”合作社已被注入大量科技元素,正向科工贸一体化企业转变。南河镇昌盛蔬菜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陈济刚,先是带领社员种植1500亩西兰花,接着创办盐城万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速冻保鲜蔬菜销往全国,并出口日本、韩国和俄罗斯。5月份,他们与美国博德克公司签订西兰花保底价销售合同,建设500亩高品质出口蔬菜生产基地,专供欧美市场。省农科院也在合作社生产基地设立博士工作站,就地开发新品,带动了周边近百名低收入农民就业增收。

  暂时没进合作社的低收入农民怎么办?去年,县委要求万名党员干部结合“大走访”“进万家”,与低收入户“双向承诺”:结对帮扶人承诺落实致富项目措施,确保低收入户如期脱贫;贫困户承诺自立自强,至少学会一门技能。全县108个帮扶单位和1万多名帮扶干部,分别与22个省定经济薄弱村、12个县定经济薄弱村、1.8万贫困家庭签订双向承诺书。广大党员干部满怀深情做给贫困户看、带着贫困户干,探新实干,一种破解观望、犹豫心理的“同创园”致富模式也应运而生。

  所谓“同创园”,即在村组划出20到50亩土地,由党员干部引着低收入户一起种特色农产品。对低收入户“三减两落实”,即土地租金、种苗成本、农资费用减半,落实市场价托底回收和每户2万元贴息贷款。江苏沃华公司在运河镇种植的3000亩大葱畅销全国,镇里拿钱从公司返租218亩葱地,免费分配给109个低收入户种植。镇党委书记许道春保守估算,不算套种的白萝卜,光亩均大葱收入就超过4000元。

  支部建在特色产业链上,农民增收与产业规模同步提升。如今,响水已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西兰花、浅水藕和大葱3个特色产业基地,也是3个绿色富民基地。全县90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型党组织,已吸纳1100多户低收入农户抱团增收。“我们正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组织活力转变为扶贫动力,确保今年6500户低收入户脱贫致富。”崔爱国表示。

  本报通讯员 李运连 李相全

  本报记者 林 培

标签:

责任编辑:王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