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链”和“产业链”链链相连
参会嘉宾建言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
“智汇江苏 共创未来”,7月5日起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会暨第六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洽会,是继江苏发展大会之后省委、省政府围绕“聚力创新”举办的又一重大活动。本次大会邀请专家教授1500多人,其中包括4名诺贝尔奖得主,近60名境内外院士等。
“江苏力度”世人瞩目
“这次大院大所对接会是我参加过的同类型活动中最大规模的一个,让我看到了江苏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激情与决心,江苏的科技发展速度以及双创活力可谓‘鹤立鸡群’。”著名材料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罗伯特里奇教授这样表达自己的“参会感”。
“我将与江苏合作,共建一个材料结构方面的研究院,目前已初步确定落户苏州。” 罗伯特里奇告诉记者,这是他此行带来的最实际的一个大项目,他将亲力亲为帮助研究院在航空科技、重工业等领域进行产学研合作。
尽管与江苏的深入合作尚属首次,但对于江苏的科研环境以及相关政策,罗伯特里奇却早已了然于胸。他告诉记者,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产学研活力不足,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江苏却让他看到了希望。“江苏科研发展迅猛,走在全国前列,前景广阔,因此我很期待和江苏的合作。”
中国药科大学与恒瑞医药、江苏豪森、康缘药业以及南京先声等一批省内知名医药企业强强联合,组建江苏最强新药研发产学研紧密联盟,打造江苏最强新药创制及转化协同创新“共同体”。校长、德国科学院院士来茂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这次大院大所对接会的召开必将更大力度促进医药领域成果转化,政府的政策支持也将更有利于大院大所与地方及企业合作共赢。
对世界都会产生很好的反响
参会嘉宾美国工程院院士雷亨利鲍曼是江苏的老朋友。近年来,他先后多次将自己在石墨烯领域的研究分享给江苏,并在江苏多个石墨烯研究院所留下过足迹。
“这次大院大所对接会对江苏甚至对世界都会产生很好的反响。”雷亨利鲍曼与常州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早就结缘,“目前我们的团队和江南石墨烯研究院的合作取得了很多进展,包括院士工作站等等。”雷亨利鲍曼告诉记者,他带领的来自美国的石墨烯研究团队目前已取得专利80多项,这些专利他都愿意与江苏“分享”。
雷亨利鲍曼回忆,1987年第一次来中国时,最突出的感受是这里的科研人员以及论文都很多,但遗憾的是科研设备跟不上,阻碍了科技发展。他感慨说,如今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科研仪器越来越先进,而且专利也越来越多,不少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屡屡出现在全球科研最前沿杂志中。
雷亨利鲍曼还提到,自己在美国的石墨烯实验室中,不少专利与论文都是由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帮助完成的,因此他对中国科研信心十足,对中美在石墨烯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充满期待。
“这次盛会对江苏的产业升级必然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丁汉院士感言,前不久他才参加过江苏发展大会,江苏从上到下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省领导对于推广科技成果转化很有前瞻性和探索性。
“江苏工业技术很好,包容性很强,对省外高校有很强的吸引力。”丁汉透露,目前华中科技大学和江苏合作的重要项目是国家制造业里最关键的大型零件加工技术、机器人等,在无锡已经实现了产业化。“下一步我们在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方面会有进一步的合作。”
把好项目放到江苏来
参会的“大咖”中,有不少是江苏人。对于家乡的发展,他们格外关注,踊跃建言献策。
“我是扬中人,大院大所对接会让我看到了江苏‘聚力创新’的信心和决心,也使我对江苏的创新发展充满信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拥有雄厚科技基础和优质人才资源的江苏,对于高校及科研院所来说是很好的“配对”选择,他们愿意把好项目放在江苏。
“我从国外回来第一站是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后来到了复旦大学,现在到了中科大。”包信和坦言,无论身处何处,他始终关注着江苏发展。他说,在家乡扬中,他的团队与当地一家光伏企业长期合作,将碳化硅等废料用催化等方式“变废为宝”。“我们还与苏州一家企业合作了真空互联试验站,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本次参会,包信和还将与不少企业进行项目对接。
“5月份才参加过江苏发展大会,这次又参加大院大所对接会,我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希望能为江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尤政是扬州人,在大院大所对接会召开前就献上了创新建言,希望江苏“创新链”和“产业链”能够更好地对接,并希望江苏能紧紧抓住第四代科技革命机遇,在智能化方面有所突破。
作为一名江苏老乡,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谢亿民表示,江苏是科教人才大省,各地政府对人才工作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此次大会把更多大院大所和高校的科技力量转化成生产力,相信江苏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红梅
蒋廷玉 杨频萍 王 拓 王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