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大院大所 > 创新江苏 > 正文

0

让全球创新活力在江苏迸发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7-06 10:20:00
7年前,新国大与苏州工业园区“联姻”,设立其海外唯一的实体研究院,也成全了“袁于人”们回乡创新创业的“乐事”。7年里,新国大先后向苏州派驻几十位顶尖科研专家,他们带着先进的技术,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全身心投入到研发、技术转化工作中。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7年孵化49家创新企业

  聚力创新大院大所对接会⑤

  “我们团队联合斯澳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及山东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开发的全球首例人手足口病基因工程疫苗,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6月26日,在自己的家乡苏州,新加坡国立大学终身教授袁于人向记者展示了团队最新科研转化成果。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新国大苏研院生物工程与生物医学中心主任。

  7年前,新国大与苏州工业园区“联姻”,设立其海外唯一的实体研究院,也成全了“袁于人”们回乡创新创业的“乐事”。7年里,新国大先后向苏州派驻几十位顶尖科研专家,他们带着先进的技术,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全身心投入到研发、技术转化工作中。

  跨越国界,数十名国际大咖携科研“干货”赴苏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中国首家由世界一流大学在华开设并自主运营的研究院。2010年11月15日,苏州工业园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宣告研究院的诞生。

  也是从那一天开始,新国大博士、苏州研究院副院长谢贤宁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来到苏州后就扎根苏州开展工作。定期飞回新加坡,倒像是探亲。”谢贤宁被派驻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已7年多,他与新加坡的亲人聚少离多。

  新国大先后派出40余名教授及高管到苏州。不像袁于人那般,他们大多数都是背井离乡,但相同的是,这些“大咖”非常愿意来“扎根”。

  “新国大的教授有技术想寻求产业化机会,江苏正好有适合技术转化的优秀产业环境。” 谢贤宁解释,新国大作为百年老校,拥有国际视野及世界一流的科研资源和创新能力,但新加坡受市场局限,而中国产业结构齐全、市场潜力大。在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20多年,不仅酝酿了最适合的“土壤”,且处在迫切需要集聚海外科研资源助力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跨越国界输送的科研力量,要契合当地产业需求。新国大苏州研究院围绕园区产业发展需求,为当地“私人订制”了纳米材料、生物医学、能源与环保科技、先进电子器件、软件工程、农业与食品科技6个自然科学领域,并相应设立了先进微电子器件中心、互动多媒体研究中心、生物工程与生物医学中心、能源与环境界面工程实验室、现代食品研究实验室、先进3D生物打印实验室等6个研究中心及实验室。与此同时,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6项。

  产业合作,三千国际专利撬动全球创新动能

  一张普通的平面图,用手机扫一扫,纸片上的恐龙立刻活了起来。如果再戴上VR眼镜,又仿佛骑到了恐龙身上。新国大教授周志颖利用其核心技术,在苏创办了梦想人科技公司,主要产品是这款儿童教育产品4D认知卡,售价不到百元,被出版业内专家称作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产品。该公司还与上百家出版社合作,将AR技术应用到教材、科普读物中去,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新国大苏州研究院,这样的惊喜随处可见。新国大校友杰弗瑞创立的“智慧芽”公司,从新加坡转移到中国来发展,去年底获得红杉顺为的千万级美元投资。“智慧芽”并不是个例,研究院孵化的企业中,已有6家企业获得千万级别的融资。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成为中新合作的“抓手”。从应用型研究,到技术转移转化,再到企业孵化,新国大苏州研究院围绕当地企业、产业需求,打造了全生态链的创新服务体系。数据显示,苏州研究院已孵化49家创新企业,并和300多家江苏企业进行了横向对接。

  新国大资源库拥有3000多项国际专利,都对苏州研究院完全放开。通过团队将这些较为成熟的专利带到江苏,结合江苏核心产业需求和方向,可以直接技术转化、孵化成创新企业。

  国际技术转移转化,积蓄和撬动的是全球创新动能。目前苏州研究院的项目中,有一半拥有国际背景。作为关键的创新资源,苏州研究院包括35名教授在内,共有95人从事基础研究,很多学者来自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等顶尖名校。

  技术成果转化久久为功,但不到7年,新国大苏州研究院已提交了44项国际专利申请,在国际SCI著名期刊发表了380余篇有影响力的科研论文,其中7篇发表在Nature子刊。

  “我们非常注重在创新源头上下功夫,通过产业导向的研究源源不断地产生创新成果和专利,进而孵化创新企业,这样才能保证研发到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张鹏说,“这是我们的主要特色,也是江苏省创新引领发展保持可持续性的必经之路。”

  协同共享,联合培养全球博士生意在“为巢引凤”

  8月,新国大苏州研究院就要迎来一批“新生”,他们是新国大苏州研究院在我国率先尝试的“联合培养博士计划”首批18名学生。根据“1+2+1”的四年制规划,去年8月招收到新国大的他们,今年8月将到苏州研究院,从事为期两年的科研工作,最后一年再到新国大“回炉”。该项目主要针对江苏工业界的研发骨干招生,博士研究的方向与企业转型升级所需的技术吻合。

  “联合培养博士计划”体现了苏州研究院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这些年,苏州研究院还与苏州独墅湖创业大学合作,开设青年创新创业课堂。课堂将向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开放,围绕科技创业、创业意识启蒙、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就业知识培训等主题,由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创业家、创业教育者等通过讲演等方式分享科技前沿信息及创业经验和知识。

  “来自全球的博士生在苏州学习的两年,会是熟悉苏州、了解苏州、爱上苏州、留在苏州的两年,相信会有有意者与苏州的发展结缘。”谢贤宁说。他同时告诉记者,这些博士生培养,新国大提供全额奖学金支持,4年下来对每个博士的投入都超过100万元人民币。

  “江苏的创新创业环境非常好,给予原创性的研发工作极大的空间和时间。” 谢贤宁非常欣慰,苏州工业园区乃至江苏,都在国际合作上表现出诚意,“我们所在的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为国际学术机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这里不仅创新氛围和亲学环境浓厚,还提供各方面的政府扶持,包括创业初的百万元的启动经费等。”苏州研究院的管理机制充分尊重国际规则,按照国际科技、创新发展的规律来管理、运行研究院,加速了国际学术机构在苏良性、快速发展。

  本报记者 沈峥嵘 陈雨薇

标签:

责任编辑:潘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