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后,记者专访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听他讲嫦娥登月背后的故事,本文节选了部分以飨读者。
问:下一步我国的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还有哪些“大动作”?何时能实现载人登月?
欧阳自远: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除了探月外,还将开展火星探测。其中的月球探测分为“探”“登”“驻”三大阶段,目前开展的探月工程属于“探”的阶段,即不载人月球探测阶段。不载人月球探测阶段又分为“绕”“落”“回”三期,“嫦娥一号”“二号”执行“绕”月,“嫦娥三号”“四号”执行“落”月,“嫦娥五号”“六号”执行“回”,即采样返回的任务。
目前“嫦娥五号”正在准备,我们将要发射一个着陆器着陆在月球上,去自动采集样品并返回地球。“嫦娥五号”上面有一台钻机,去钻取月球的土壤和岩石,然后放到“嫦娥五号”的返回舱里带回地球。月球土壤中蕴藏的氦-3,能够帮助地球解决能源危机。但是有个难题,“嫦娥五号”返回舱返回的时候速度很快,高速插入地球大气层可能一焚俱毁。所以我们想了个办法,让飞行器在大气层中像“打水漂”般弹跳一次,也就是在没有深入大气层之前先短暂回避缓冲,然后再次进入,获得合适的落体速度,最终在预定落区着陆,这样就能把样品安全地带回地球了。
问:为什么“嫦娥四号”在“五号”之后呢?
欧阳自远:因为“五号”先立项,“四号”立项比较晚。
除了这两个工程以外,根据火星的窗口期,2020年我们将要发射火星探测器。火星,别人已经探测了30多次了,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和特色。所以我们不仅发射一个火星的卫星绕着火星飞,同时还有一个火星车,着陆在火星上,实现天地联合探测火星。而且我们还要把火星上的样品取回来,目前这件事还没有人做到过。
将来我们还要去探测对地球存在潜在威胁的近地小行星。我们会降落在它的上面精细地了解它。中国一定要飞得更远,去探测太阳系,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星球,上面存在着生命,哪怕是最低等的生命都没有关系,因为它是生命。我们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跨越,为全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做出新贡献。
问:航天和深空探测是高技术也是高风险的事业,人们总是希望每一次发射都能成功。对于不可避免的失利和挫折,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和认识?
欧阳自远:对于最为复杂、最高精尖之一的航天科技来说,进军宇宙真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一个小环节上的差池就可能导致发射任务失败。我还记得“嫦娥一号”发射的时候我手心止不住地出汗,血压、血糖、血脂都高得很,几个月睡不着觉。“嫦娥二号”发射的时候也特别揪心,它孤独地绕着太阳在飞,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每天我都在心里祈祷,祝你一路平安,祝你一路平安,只能这样了,我们无法控制。
其实在月球探测史上,20世纪共进行了108次发射,其中成功52次,成功率为48%。火星探测的成功率更低,只有百分之三四十。美国的航天飞机先后有两架发生了爆炸,共有14名宇航员遇难。不经历失败怎获得成功,失败也是中国航天必须接受的,但失败并不会阻挡中国航天事业探索的脚步。正如钱学森所说:“科学实验如果次次都能成功,那又何必试验呢?经过挫折和失败,会使我们变得更聪明。”我们越挫越勇,跌倒后很快爬起来,就是要和失败对着干,全力以赴、严慎细实、尽心尽力。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