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雄
遗珠
百年诺贝尔奖历史中,有多位科学家因种种原因与诺奖失之交臂,他们的人生虽有遗憾,但成就同样引人注目,因为,没有什么比真正做出了有重大价值的科学发现更让世人铭记在心的了。
陈列平——
首先意识到用PD-1对付癌症
一些学者在为华人科学家、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免疫学教授陈列平抱不平。争议的核心在于日本科学家本庶佑虽然发现了PD-1抗体推开了肿瘤免疫研究的大门,但首先迈进大门意识到PD-1能用来对付癌症的却是陈列平。
赵忠尧——
更早发现正电子径迹
赵忠尧先生1927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师从导师密立根攻读学位。1931年,赵忠尧发现了正电子径迹并进行过反复的论证,1932年,其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同学安德森观察到了正电子的径迹,安德森因此获得了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赵忠尧却被遗漏了。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任爱克斯朋教授在其著作中曾专门提到这是一桩“很令人不安的、没法再弥补的疏漏”,“赵忠尧在世界物理学家心中是实实在在的诺贝尔奖得主!”
吴健雄——
证明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6年,杨振宁、李政道共同提出了一个理论设想,认为过去物理科学上一直以为的关于左右对称的“宇称守恒”,事实上在弱作用中是不成立的。得知他们的理论后,吴健雄立即领导她的小组进行了一个实验,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在整个物理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证明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吴健雄却没有。
奥斯瓦尔德艾弗里——
提出遗传物质是核酸而非蛋白质
艾弗里由于对于抗原的研究工作而获提名,后来是因为对DNA的研究被提名。但是,有一位评审委员近乎固执地认为,遗传物质存在于蛋白质中,DNA只是遗传物质赖以存在的框架而已。20世纪50年代,艾弗里很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因为那个时候,多位著名科学家发表的论文都肯定了他的成就,可惜他在1955年就去世了。
约翰巴赫恰勒——
证明太阳中微子理论正确性
巴赫恰勒曾与美国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小雷蒙德戴维斯合作,证明了太阳中微子理论的正确性,而且日本东京大学的小芝后来通过试验,也证实了这一理论。2002年,戴维斯、小芝以及另一位科学家里卡多贾尼科因为太阳中微子相关研究,分享了该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唯独巴赫恰勒榜上无名。
拉尔夫阿尔珀——
研究宇宙大爆炸理论
从1948年开始,阿尔珀就开始研究宇宙大爆炸理论,并发表了很多论文。不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他的很多观点无法得到证实。到上世纪60年代末,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利用射电天文学技术证实阿尔珀的预言是正确的,1978年,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6年,美国科学家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因为进一步论述了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07年,阿尔珀去世,彻底失去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在他的学术生涯中,2005年度美国国家科学奖章算是对他的一个安慰。
乔斯林贝尔博内尔——
首次发现了脉冲星
博内尔是安东尼休伊什的研究生,正是她首次发现了脉冲星。1968年,她和休伊什联名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了这一发现。1974年,当诺贝尔奖第一次授予天文学家时,博内尔的导师休伊什以及同事马丁赖尔都榜上有名,但她自己却被拒在诺贝尔奖殿堂之外,绝大多数的报告显示,她所做的绝非仅仅是进行早期的观察。 (宗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