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军民融合,造福百姓“智慧生活”
2018-08-15 07:2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 宣 王 甜 吴红梅  
1
听新闻

  虚拟现实培训平台、智慧“空中交警”、空管运行新技术 ……

  日前,省委书记娄勤俭就如何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到驻苏有关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娄勤俭指出,江苏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希望在苏科研院所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强与我省各方面的合作,共同推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使江苏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有更大作为。

  作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排头兵,中国电科二十八所在承担维护国家和国防安全责任的同时,还将先进的军用信息系统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8月13日,记者走进中国电科二十八所,探索信息化发展给产业变革和产业链整合带来的机遇,感受军工产品为百姓创造的智慧生活。

  战场VR训练系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在二十八所民用产业基地7楼演练室,一款由该所研制的“智慧突击队虚拟现实(VR)训练系统”正在演示。

  记者看到,电脑显示器一字排开,导调和指挥分工合作,参训的两名突击队队长身着迷彩服,穿戴VR头盔、仿真枪等智能体感设备,进入电脑显示器中的VR虚拟战场环境,与真实队友、人工智能队友一起开展作战训练。

  “这套系统与一般的VR游戏设备不同,其按照部队真实的作战需求设计和研制,系统前端分为导调、指挥、作战三个部位。”该所共性技术产品中心高级工程师石慧煊告诉记者,通过这套系统可对作战指挥人员、战斗人员进行联合训练,实现战训一体,平战结合,帮助部队通过模拟训练快速提升实战能力。

  跟随显示器中的镜头,记者看到导调席使用多种侦察手段采集战场情报数据,编辑生成虚拟战场环境;规划多条行动路线制定作战方案。导调宏观把控战场态势后,指挥人员佩戴VR设备,进行指挥训练,并帮助前方作战人员进行指挥决策;不到3分钟,一场训练有素的突击演习就完成了。

  “为了研制这套系统,科研人员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中国电科二十八所所长毛永庆表示,这套系统可以更加真实地模拟战场环境和作战任务,代表了目前国内同类系统的领先水平。

  而这套看似简单的系统背后,则是由一整套功能强大的“鲸云平台”为其提供模型构建、人工智能模拟等全方位数据和运算资源支持。毛永庆介绍说,“鲸云平台”是二十八所自主研发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在该平台的支持下这套系统已实现了VR装备维修培训管理、数据中心VR管理等针对不同场景的转化,在应急演练、高危岗位培训、教育、医疗等行业都可以广泛运用。

  “虚拟机场”全景指挥,秒变智慧“空中交警”

  进入360°全景“虚拟塔台”,随着现场技术人员的操作,三维全景环绕屏幕里的整个机场浮现在记者面前,风雨天气、跑道入侵、夜幕降临……模拟操作室几乎能够模拟全部飞机运动的实际场景。

  “随着目前民航业的快速发展,对机场塔台管制员管制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二十八所莱斯信息公司空管事业部高级工程师席玉华说,这套名为“360°空中交通管制全景塔台管制模拟训练系统”,可以在日常训练中模拟出恶劣天气起降、飞机事故、应急救援等特情场景,并与真实塔台管制系统一样发出相应的警告提醒,从而提高管制员对相应特情的处置能力,避免危险的出现,保障航班运行安全。

  记者看到,这款训练系统主要包括360°三维视景仿真屏幕、模拟塔台管制席位、模拟机长席位、教员席、训练数据模拟席、模拟语音通讯系统、记录回放与评估系统等,具有训练计划编辑、训练数据模拟、训练过程控制和训练效果自动记录和评估等功能。

  “系统可以通过模拟机场场面、周边空中交通情况及其他训练要素,为‘空管塔台管制员’和‘机坪塔台管制员’提供与真实塔台管制环境完全一致的工作场景,还可对管制员进行如跑道特情、飞行特情、气象特情等多种特情训练。”席玉华介绍说。

  据了解,二十八所研制的民用空中交通指挥领域产品在我国国产空管主用自动化系统市场占有率已经遥遥领先,并成功出口到亚洲、非洲多个国家。目前,该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包括肯尼亚用户在内的国内外民航机场空管中心、区管培训中心和航空院校培训中心。

  孵化新技术助推空管效率提升

  走进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记者看到,4D轨迹运行管理系统正实时显示各个扇区的飞行态势。

  “我国目前主要使用的雷达管制缺乏对未来飞行的精确预测,随着航空运输量的不断增长,容易造成空中拥堵。”二十八所空管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高海超介绍,基于轨迹运行是国际民航界提出的全新运行概念。所谓4D轨迹也就是在3D飞行路线上,赋予可控到达时间,使得飞机运行全程“可见、可控、可达”。通过轨迹运行的逐步实现,我国民航运输将逐渐形成“按时到达”能力,通过未来轨迹的掌握,可提前预警和处置,明显降低一线管制人员的工作负荷,确保飞行安全,提高空域使用效率。

  在实验室内,记者还见识到了一系列令人大开眼界的新技术。

  譬如“流程型机场协同决策平台”,通过信息交换、精确跟踪航班运行流程关键节点等,集成了来自机场运行管理系统、航空公司运控系统、空管系统、进离港系统、流量管理等系统的重要航班信息。

  “流程型机场协同决策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化手段,实现了一套完整的机场航班管理控制流程,改善时间节点可预测性,优化提升机场资源利用效率和机场整体运行效率,提升大面积航班延误下快速响应和处置能力。”高海超解释,对于旅客来说,当航班延误时,借助系统提供的信息能获知较为准确的起飞时间,基本上不会出现起飞时刻待定的情况;同时航空公司根据确定的起飞时刻再组织旅客登机,减少了旅客在机上的等待时间,缓解了以往航空公司、机场与旅客之间的矛盾。

  又譬如“空管运行大数据中心”,这是对已有海量空管数据进行全面高效分析的研究成果。把数字信息变为直观的图像信息呈现,弥补各部门间的数据不足,提高了中国空管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

  “眼下,二十八所正在推进增强型的场面监视系统、集成塔台、远程塔台、协同式自动化等新型空管系统的研制和推广,持续以最新科技成果助推强安全、强效率、强智慧、强协同的四强空管建设齐头并进。”毛永庆说,一系列技术孵化成果陆续运用,成为提高我国空中飞行安全、提升航班正常性和机场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

  本报记者 张 宣 王 甜 吴红梅

标签:空管;运行;智慧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