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欠你们一个男朋友”“愿你们成为这个时代的头号玩家”“你们占据着大时代的C位”……毕业季,一些大学校长纷纷在毕业典礼上展示着自己的演讲才华,精彩不断,“金句”频出,在博得满堂喝彩的同时,也引发了各方的思考。
八年前,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场让人耳目一新的演讲。在这场演讲中,李培根一反大学校长板着面孔教训人的传统方式,把“打酱油”“俯卧撑”等当年流行的网络热词来了个大串烧,受到学生和网络高度好评,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根叔”。
应该说,毕业演讲精彩纷呈,“金句”频出,这是好现象。不管是“入校首课”还是“最后一课”,都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一课。并且,这两堂课因为时间节点特殊,往往对学生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在学生人生记忆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位置。在这两场演讲中,校长们用年轻人熟悉的话语体系传达道理与智慧,顺应了时代和青年的需求。那些有人文思想和济世情怀的诚恳表达,那些赢得年轻人喜爱的俏皮言语,那些有如家人般温暖的谆谆嘱托,不但让学生们肃然和感动,也赢得了社会的肯定,让公众看到了每所高校独特的精神气质。
有人担心,校长们变了“腔调”,网络语言信手拈来,这种趋势会让大学教育和大学精神变了味道。其实,只要网络语言的使用取舍有度,远离低俗和戾气,其直白与通俗的表达恰恰能为毕业添加欢乐与融洽的气氛。有些校长正因为用了更贴合年轻人的网络语言,显得更加年轻、时尚,而且更亲民。“金句”频出的演讲,成为青年学生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在毕业生们的心灵中留下美好的记忆。
问题是,对校长来讲,“教育金句”不该仅仅闪亮在毕业典礼“最后一课”和开学典礼的“第一课”,而应该体现在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不妨讲一件亲身经历的小事:不久前,一位从理工类大专毕业的学生喜滋滋地向笔者展示了她的毕业证,让笔者惊讶的是,由于校长签名章是繁体字,她居然问笔者:这两个是什么字?一位大专毕业生居然不知道自己的校长姓甚名谁,这固然与这个学生学识不精有关,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他们的校长离她有多远、多陌生!几年前,南京市有位中学校长在拍毕业照时,只拍了一个班级的一张照片,剩下的班级在拍毕业照时,将校长的位置留出来,拍好以后再将校长的照片PS进去。堂堂一位校长,居然连拍毕业照的这点时间都不给学生,这样的校长,毕业典礼讲得再精彩,又能感动得了谁?
不禁又想起上世纪80年代的一件小事:一次,南师大的校长到宿舍去看望学生,被宿管阿姨拦在门外,这位校长说了两句话,一句是,我要表扬你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精神;一句是,我要批评我自己,来宿舍来得太少了。这个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却从中传递出大学精神与教书育人的本质。大学校长是大学的校长,更是大学生的校长。如果一个校长成天忙于会议,整天想着俗务,有时间迎来送往,却没时间去看看学生,这样的校长,恐怕不是大学生欢迎的校长,也不是一个称职的校长。遗憾的是,只要浏览任何一所大学的官方网站,统计一下校长的工作日程,不难发现校长们都被各种行政会议、外出访问、接待贵宾等“任务”占满,而他们最重要的交往对象——学生,反倒被忽略了。
大学校长是学校办学方向的指引者,是教育改革的指导者和教育理论的实践者。无论是“第一课”还是“最后一课”,我们都希望有更多的“金句”出现。但更为重要的是,校长应该舍得花时间花精力经常性与学生在一起,将自己从繁忙冗杂的会议事务中解放出来,走到学生中间,像袁隆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一样,把“教育金句”写在教书育人的课堂中,写在关爱学生的宿舍里。做不到这一点,却把精力放在毕业典礼飙“金句”上,说得好听是浮躁,想以一次演讲代替全部的教育,说得不好听是沽名钓誉的作秀。
魏晓敏 魏 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