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良:我的心里有团火
站在科学家的肩膀上,摘取科技大奖
凭借“干喷湿纺千吨级高强/百吨级中模碳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1月8日,张国良登上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领奖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说,“很多科学家为了碳纤维的事业奋斗了几十年,我把碳纤维大规模产业化,都是站在这些科学家的肩膀上,他们都是我的老师。”
生产线600米长,整个生产过程有3000多个工艺点,技术难题就像一座座大山一样横在面前,令人手足无措。“不像在实验室里做试验,在工厂千吨级别的大系统上做大规模的生产实验是很艰难的,大系统的调试非常不容易,做一个实验需要耗时一个星期,成本上百万元。”张国良说,“但是,哪怕倾家荡产,我们也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
生产碳纤维需要原材料经过五次物质的变化,有时这些变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检测不到的,需要技术人员根据现象去准确地分析理解,难题只能通过不断地实验和学习来攻克。“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现象,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需要分辨真相假象,抓住矛盾,解决问题,这是最能考验技术人员的。”忆及十余载的攻坚克难,张国良感慨万千。
在实验刚刚启动时,当时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没有操作如此大规模生产线的经验,加之原材料易燃易爆,最初都由他亲自在操作台上操作。“那时我三天三夜没出控制室,就坐在实验室的一条长板凳上,也不觉得困,都是看到窗外海滨日出日落的更替,才忽然发觉一天又过去了。工厂离我家13公里,我最长连续74天没回家,生产线每天都开着,耗费着巨大的成本,大家根本想不起回家。”在项目最艰苦的那两年,他们一直坚守在一片盐碱滩的工厂现场,吃睡就在生产线旁边,当时的条件苦,蚊虫多,有朋友来现场看我,张国良就给他一个苍蝇拍,“大家就这样奋战在一起,摸索着实验”。
破除技术封锁,
该交的学费不能少
张国良说,做碳纤维12年了,前10多年都是亏损,2018年才开始盈利,他常跟同事开玩笑,“唉呀我睡不好,为什么?每天要投入20万,睡一觉醒来一辆桑塔纳没有啦!”但正是这10多年,给了他足够的自信和底气。
“我们目前是国内唯一实现碳纤维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在国内市场上,我们没有成熟的竞争者。”张国良充满自信地说,“我跨越了这个门槛之后,后来者想做到我今天这个程度,花费的时间少一点,有些错误可以跨越,但我们这些年走过的路,他一步一步也都不能少,学费可能少交一点,但是不能不交。”
10多年前,由于发达国家长期实行贸易禁运和技术封锁,中国碳纤维仅局限于实验探索阶段,一直没能实现产业化,成本居高不下。“不要做!太烧钱太难了!”“那么多年研究都不行,凭啥你能做出来!”……准备试水碳纤维领域时,张国良走访拜见全国各地专家,在几十趟南上北下的调研中,听到的几乎全是反对声。
“我心里有一团火,我要做中国自己的碳纤维。”张国良说,一个企业要有敢于冒风险来尝试的国家责任感,为了获取国家的立项支持,他甚至给当时的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写了一首散文诗作为申请报告:“我在实现一个梦想,我被梦中的激情所燃烧,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碳纤维。”
张国良说,一个企业做科研,一个技术人员做专业,都需要有耐心,一定要坚持,不坚持就前功尽弃,半途而废。这种坚持需要人的毅力,也需要技术的跟进、需要资本的投入。
张国良认为,有些科研成果无法转化,是研究的方向不对,所以只能以论文结束。“碳纤维生产过程,光是环保,就能写成很厚的一本书,但我们都是真正的对工程化生产过程当中最实际的一些问题经验进行了总结,在我们企业里面那肯定不是以论文比高低。不能把这种科研创新作为生财的手段,也不能最后光光做出几篇论文,大家来鉴定鉴定,实际上缺少产业化的基础,这样的科研缺少实际意义。”
大规模应用,
技术上要永远领先一点点
展望碳纤维产业的未来,张国良坦言,现在我国碳纤维产量仍不够高,供应大约只能满足需求的五分之一。碳纤维研究还有广阔的空间,将来我国从军用到民用,碳纤维的应用范围会越来越广。
2017年5月,国产大飞机C919 在浦东机场第四跑道成功起飞,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可以制造大飞机的国家。据悉,C919 使用的12%的复合材料主要是碳纤维复合材料。“目前的工艺,只能把碳纤维理论上的性能发挥出很小一部分,将来还能做出性能更好的碳纤维产品,潜力很大。随着国产大飞机等一大批国之重器成功研制,未来几十年碳纤维的使用量肯定会加大。”
张国良说,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历程相似——技术上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正如此前的中国芯片,跟别人的差距就那么一点点,但就这么一点点,就无法占领市场,没有市场,没有应用,哪有技术进步?“只有用,技术进步才能快。新能源电动汽车,我原来觉得没希望,但国家补贴力度很大,现在大有起色。关键是要用,中国的高铁也是成功的例子。”
在碳纤维生产步入正轨后,张国良持续加大碳纤维的后道制品研发力度,将碳纤维成功应用到碳纤维自行车、碳纤维小提琴、碳纤维羽毛球拍、纺织机械零部件、空轨列车车厢等民用产品中。“永远领先一点点”,如今站在行业制高点的张国良,仍然带着梦想搏击长空,正在继续寻找下一个新的起点。
记者 孙 庆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