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智库|从产业分工到城市群分工
2018-07-03 07:2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李程骅  
1
听新闻

  我国正在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加快构建质量和效益主导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支撑则主要是大城市和城市群。大城市的快速成长、对高端要素的集聚,促进了经济的服务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加速分离,加快培育出现代化的经济体系。从全球城市空间体系和产业体系的高度叠加的运行规律来看,伴随着我国进入城市群主导的区域一体化新阶段,从原来的城市空间的产业分工将会扩大到日益膨胀的城市群空间的分工,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力量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可得到进一步发挥,空间与产业的融合度提升,更有利于提升城市与区域的发展质量。在城市群的大空间中,通过加快一体化进程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建议在三个方面强化共识,突出融合发展、协同发展:

  进一步创新城市与城市群的空间规划理念,构建区域融合、协同发展的现代城市群结构体系,加快建立起高效的区域发展协调机制,推进大中小城市的产业互融和空间融合,促进合理的空间层级体系和特色性功能区的协调发展。在一体化发展的城市群空间中,城市群内部等级化的多中心演化,有效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均衡生产力布局,缩小相邻区间的收入差距、实现整体性的增长,出现阶段性发展“短板”的城市,会迅速得到帮助,避免自身的深度陷落。在现代轨道交通体系和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城市的产业集群即使在空间上分离,但因区域内部具有高度互动的通勤性、便捷性,可以形成高效协同的功能体系。在一个超级城市群的区域内,核心城市的能级与所在区域的实力形成直接的正相关,“抱团发展”的共识得到强化,中小城市只有深度融入所在区域,成为骨干网络上的重要节点,才能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得到更好发展。

  通过构建城市群内多向支撑的创新空间载体,培育特色性的“创新单元”,促进城市群复合体内的结构重组与要素配置效率提升。要通过规划建设新中心、形成层级化的多中心,形成城市群内多中心的空间结构,达到内部的“规模互借”效应,在更大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实现经济的规模收益和集聚,促进整体上空间价值的平衡。在一个城市群的内部,由“群主”引导,各个层级的“群落”与“载体”将形成生生不息的创新机制与生态环境,不断在聚合中强化协同性,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培育出一个个特色主题性“空间落点”,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塑造出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

  要主动把经济发展的高质量,与推进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的高质量,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推进,在区域发展的大空间里来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积极探索基本现代化的联动、协同之路,落实具体行动计划。特别是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的过程中,江苏要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坚持系统思维,在重大规划对接、区域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民生工程共建共享等重点工作上,全面展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的江苏担当和作为,在临沪地区、苏锡常、沿江城市群和江苏全域等多个层面制定方案、付诸行动,更高效地配置创新资源要素,系统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同时以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带动区域大空间整体协同发展的高质量。

  (作者为《群众》杂志社副总编、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

标签:协同;发展;经济体系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