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对1
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组织帮扶单位派驻的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以及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主任等进行脱贫攻坚知识考试,并对考试成绩60分以下的干部进行通报批评。
甲方
以考促学有助打赢脱贫硬仗
近日,赣州龙南县下发通报,对17名在脱贫攻坚知识考试中不满60分的干部进行全县通报批评。考试前有集中组织的脱贫攻坚知识培训,不及格的成绩不仅说明少数干部知识掌握不够透彻、业务不够精通,也反映出他们学习不全面、不深入,对学习重视不够的作风问题。见微知著,态度不端正怎能搞好扶贫工作?对这些干部的通报批评不冤枉。
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学习之所以重要,正是因为人们在学的过程中端正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专业素养,从而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和科学性。离开了正确的理论指导,行动往往盲目而低效,重视学习,是提高工作水平的基础。考试不是目的,是提高学习成效的手段;通报批评不是目的,是提高全体干部学习热情的反向激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的脱贫攻坚是人类文明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此不断总结集体智慧并组织基层干部进行学习尤为重要。脱贫攻坚的理论知识、顶层设计的相关政策正是基层干部打好攻坚战的“武器”。脱贫不是一厢情愿地往老乡家里跑,基层干部只有熟悉政策才能因地制宜制定扶贫方案,只有熟悉工作方法才能赢得老乡的理解、支持。当前扶贫工作的重要阻力是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不足,基层干部担负着激发群众奋斗激情的重任。做思想工作更需要自身掌握强大的思想武器,对理论学习的重视正是打磨“武器”的过程。
以考促学是良好的学习方式,学的过程是提高,考完之后还可以交流。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可以填补自身的理论空缺,在交流沟通中还能学到别人的好方法、好经验。集中培训、统一考试的模式是学习脱贫攻坚政策方法的有效载体和助推器,将鼓舞基层干部士气、激发工作斗志、提升自身素养,以扎实的功底、良好的作风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袁媛
乙方
“考得好”不等于“干得好”
在脱贫攻坚战中,扶贫干部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了解、掌握扶贫政策和相关理论知识是扶贫干部做好工作的必要前提。但对脱贫攻坚知识考试未达60分的干部进行通报批评,无异于把扶贫考试考得好不好与扶贫工作干得好不好画上等号,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在基层,扶贫工作本末倒置的现象不是个例。有的花费大量时间组织扶贫干部集中培训,有的把脱贫工作“文件化”“会议化”“表格化”,有的把大量资金用在垒大户、堆盆景、制作精美挂图展板上,有的甚至在考核评估中弄虚作假,组织群众统一答复口径,试图在考核中蒙混过关……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还是“迎检”思维作祟,让基层干部犯了形式主义的作风病。为了迎接脱贫攻坚知识考试,有的干部甚至放下手头的扶贫工作,一心“背书”,这显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考核扶贫工作关键看实际的扶贫成效,看贫困户的增收情况和满意程度。让贫困户富起来,日子好起来,需要扶贫干部真正“沉下去”,摸清贫困人口的家底,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当前正处在脱贫攻坚决胜关键期,需要扶贫干部敢啃硬骨头,用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精准扶贫不是精准考试,以考试成绩论扶贫成效显然不可取。如果一些干部理论水平弱一些,但一直奔走在帮扶贫困户致富的路上,这样的干部受到通报批评,岂不是对“真扶贫”的打击?如果一些干部理论成绩满分,却不驻村假驻村,这样的干部还得到表扬,岂不是对“假扶贫”的鼓励?
“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扶贫干部需要精准掌握扶贫政策,更要精准落实扶贫政策,只有把理论武装的大脑注入脱贫攻坚的身体力行中,才能练就扶贫真本领,让贫困户真脱贫。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