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个保护运河和传承利用运河文化的热潮正在蓬勃兴起,但应清醒地看到,无论从规划设计层面,还是具体工作实践,抑或是运河城市之间的联手合作,都还缺乏充足的准备;特别对大运河历史和运河文化的认知,还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关键是要用好一把钥匙,抓住三个环节。
用好一把钥匙,就要认真学习、全面领会、科学把握习总书记关于大运河的重要指示批示,用领袖的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行动。其中,“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前提、基础;“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是本质、核心;“要古为今用”是途径、方针,“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既是“古为今用”方针的延伸,也是要达到的目的和实现目标的关键。与其他文化形态相比,运河文化是活着的、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是永远流淌、积极进取、不易被腐蚀、向上向善的文化,是滔滔不绝、奋勇向前、敢于冲破一切艰难险阻的文化,是善沟通、能包容、敢创新并继续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文化。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流动的文化”的科学论断,应从生生不息的强大活力与生命力、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与时俱进的坚韧品格和经世致用的当代价值等方面去把握、理解、应用,真正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作为我们做好运河保护开发事业、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抓住三个环节:一是在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上深入动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的要求,在全面系统地了解运河历史的基础上,对运河经济、运河文化、运河生态、运河民俗、运河精神等进行深入探讨和发掘,着力为运河保护开发和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提供精神支撑、道德营养和智力支持。
二是在做优做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上精准发力。做好保护的文章,应抓住“留住根脉”、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个核心,把着力点放到运河历史文化遗存的抢救和保护上。主要抓好实施全面保护、坚持统一保护、抓好抢救性保护、实行活态保护四个环节。做好传承的文章,应围绕“文脉或精神血脉的延续”这个关键,把蕴含中华民族血脉、基因和传统美德的运河文化发掘出来、提升起来、弘扬开来;同时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让地上的、水里的、馆藏的文物统统“活起来”,让运河文化所蕴藏的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伴随人们的生产生活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发展起来。做好利用的文章,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基本方针,着力点应放到把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让大运河在新时期继续为人民造福,让人民群众共享保护开发的成果,真正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在继承中开拓创新。
三是在协调沿河城市联手发展上善于用心。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协调好运河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之间、弘扬运河文化与发展运河经济之间、运河发展过程中产业与产业之间、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运河沿线城市与城市之间等一系列重大关系。沿运河城市之间没有相互隶属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更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在自觉服从服务于国家统一规划的同时,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当前的事情做起,坚持合作互利、共兴共荣,齐心协力在“联”上动脑筋、下功夫,努力做到在保护上体现联动,在传承上体现联手,在利用上体现联合,共同把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事情办好。
(作者为济宁市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 杜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