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动物一样,水稻的基因组进化,也经历了“驯化”的漫长过程。从自带防御武器,还会断尾求生的野生稻,到如今不带刺、人见人爱的栽培稻,水稻的进化历经了百万年。
芒长基因水稻的“防御武器”
碰到天敌时不能像动物一样迅速逃跑,水稻又是如何逃脱捕食者“魔爪”的呢?其实水稻是非常聪明的,野生稻大都进化出很长很长的芒,这些位于谷粒尖端的芒就像骑士的长枪,可抵御一切来犯之敌。经过一些遗传学实验,科学家成功克隆了水稻中的芒长基因,证明芒长基因的确存在于野生稻中,只是在普通栽培稻中已经丧失了功能——这也是驯化的直接证据。
落粒基因水稻的“断尾求生”
野生稻的种子在成熟时就会自动脱落。正是靠这种方式,野生稻得以让更多的水稻种子萌发、繁衍后代,而不落粒的种子更有可能被鸟兽食用。不过,落粒性强的水稻对于人类来说就不那么“友善”了,落粒容易带来产量的损失。所以,落粒基因也是人类驯化的关键基因。
壳色基因水稻的“保护色”
我们通常都会说“金灿灿的稻田”,因为我们见到的水稻颖壳都是黄色的。其实水稻壳不仅有黄色,还有褐色、紫色、黑色等等。科学家们认为,野生水稻的壳色与地域分布也有关系,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野生稻资源价值连城的未知宝藏
通过人类的驯化,栽培稻往往表现出一些我们需要的“美丽性状”,可科学家为什么还要呕心沥血去研究“矮穷锉”的野生稻呢?其实,驯化会导致遗传多样性的降低,丢失大量优良基因。比如说,现在我们想要既抗病又高产的水稻,然而过分追求产量的驯化稻已缺失了抗病的优良基因,所以科学家想方设法保存野生稻种质资源。这些野生稻含有非常多优良的基因,它们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从中可以找到人类需要的基因,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增强驯化稻的抗病抗逆能力。
(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