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实现“一条河尽显江苏文化之美”
2018-04-11 07:3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王 娜  
1
听新闻

  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以运河为载体的运河文化传承功能、运河文化交流功能,逐渐得到加强,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运河文化多元价值体系。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不仅包括文物修缮、环境整治,聚焦于沿线景观提升和生态修复,更应该深入研究运河沿线城市的标志性文化内涵,剖析运河城市标志性文化现代建构中的困境,厘清“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背景下标志性文化重构的文化表征,归纳重构的基本原则、动力和模式,才能在保护历史遗存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运河沿线文化亮点连起来,实现“一条河尽显江苏文化之美”。

  树立“带状”文化建设思考理念,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促进更大范围的融合和交流。运河文化属于一种跨水系、跨领域的区域性文化系统,是包括运河设计、开凿、管理、运营在内的,沿运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等一切社会活动的总和,同样包涵着理念、制度和物相三个不同的层次。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就是让沿线城市共同发力,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促进更大范围的融合和交流。

  尽快摸清“家底”,厘清“内涵”,打好标志性文化“特色牌”,做到“点线面”联动。“标志性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底色。应尽快对大运河江苏段主干河道和沿线城市的生态环境、遗产资源进行普查和摸底,运用生态学原理解析具有深厚生态特质的生计样式、社会风习、社会心态。通过对运河城市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中的标志性内容进行提炼,对运河城市的历史轨迹、内在机制进行分析,找出体现城市发展变迁的本质特征。以文化为视窗、以其所植根的生态环境为重点,构建文化与环境的链式联系序列,为江苏运河城市发展体现文化资源禀赋,打造标识性的特色优势提供思路。

  从生态本源、传承通道、发展格局三方面入手,揭示当前标志性文化建构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二十余个沿运河大小城市正在或谋划古城重建。重建只是文化的表象复制,不能承载城市发展的期待,虽然能获得短暂的商业利益,但失去了鲜活的生活作为支撑。近年来各地都认识到文化表现的重要性,并通过文化产业平台来实现。但类型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即按照固定模式和类型打造文化产品,产品风格流于套路化、程式化,无视资源禀赋,割裂历史文脉,流行什么就上什么项目,降低了地域文化的人文内涵。

  重构运河城市的“标志性文化”,彰显运河特色风貌,延续运河历史文脉,是运河文化实现新时代“共建、共享、共传”的关键环节。文化的生命力体现在它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运河城市的标志性文化纳入现代文化体系当中,需要一定的载体和平台将其构建成新的“文本类型”。在当前重构江苏区域发展功能布局的背景下,苏北运河城市要根据市场化发育程度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布局生产力,发展和本地生态环境一致的特色产业。旅游餐饮开发可以对传统标志性文化的原生形式和内涵进行改变,消解原有的特征与功能,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意义。

  标志性文化的逆向重构需要调试机制校正其变迁轨迹,减少消极影响,使其在新的外部环境中获得一种新的适应,实现文化的传承、弘扬、发展和前进。政府主导,精英介入和民众自觉,三种机制彼此关联,前后衔接,共同推进标志性文化重新构建。政府要加强标志性文化的国民建立与推广,加强区域文化认同。鼓励文化精英用先进的理念、技术手段及商业模式,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标志性文化。广大民众在政府指导和文化精英介入之后,产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自觉要求掌握文化裁决的主动权,自觉成为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最终达到标志性文化重构机制的理想和最优状态——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

标签:标志性;文化;运河
责编:苗津伟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