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政声|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顾万勇   2018-03-07 07:47:00

  学思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成为我国制定各方面政策的重要依据。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顺应这个转化,更有针对性谋划和推进民生工作。笔者感到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共享性。平等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应该看到,目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实现全体居民共享发展成果还需要持续用力。以经济发达地区苏州市为例,2016年,全市有58.4%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平均水平,20%城乡高收入组家庭与20%低收入组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好几倍,全市有各类困难群众7万多人。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更加切实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

  二是整体性。在不同发展阶段,人的需求是不同的。在发展早期,就业和温饱是人们最主要的需求。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起来。我们在基层调研时,基层群众反映比较多的是希望党委、政府在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更多发力。顺应群众诉求和期盼,要着眼于“大民生”,不断提供民生新产品、新服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整体性需要,实现从物质丰裕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拓展。

  三是高质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要求量的扩容,而且追求质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强调,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既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的必然结果,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在要求。要坚持尽力而为,特别是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大力度,在惠民生、增民享、保民安上出实招求突破,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是持续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仅要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而且要更可持续。一时生活改善不是真正的保障民生。我们在基层调研时,有关部门反映,目前工作中遇到的比较棘手问题有困难群众、弱势群众帮扶问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群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群。针对这些问题,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思路,在重点保障困难弱势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努力在扩大和稳定就业、提升造血功能、建立长效帮扶机制、激发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等方面下力气,持续稳定改善困难群众生活,使民生工作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破解矛盾,实现高水平民生,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经济。只有加快经济发展,积累更多社会财富,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要认真落实十九大部署要求,加快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要统筹推进区域、城乡、行业发展,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并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

  (作者为苏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

标签:

责任编辑:戴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