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百家|学会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髓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谢维和   2018-01-19 07:31:00
我今天跟大家一块要来讨论的一个话题叫《大学之道拾遗》 。“拾遗”顾名思义就是把那些你自己丢掉的东西捡回来,当然我在这里讲的肯定不是我们丢了一个钱包或者手机或者丢了一个什么物件你把它捡回来。我在这里讲的更多的是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里面,有没有一些可能我们不自觉丢掉的东西?朱熹曾说,如果一个人要去了解儒学的话要“先读《大学》 ,以定其规模”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读《论语》 ,了解儒学的根本精神、主要观念,之后再去学《孟子》 ,而如果要研究里面很精深的东西,就要学《中庸》了。(作者为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现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谢维和

  我今天跟大家一块要来讨论的一个话题叫《大学之道拾遗》。“拾遗”顾名思义就是把那些你自己丢掉的东西捡回来,当然我在这里讲的肯定不是我们丢了一个钱包或者手机或者丢了一个什么物件你把它捡回来。我在这里讲的更多的是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里面,有没有一些可能我们不自觉丢掉的东西?我们要把它捡回来。

  优秀传统文化中被不小心丢掉的东西

  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在学习和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往往有那么一点丢三忘四。丢掉一两个字无关紧要,可是要丢掉一段话,或者有些句子弄得不完整,那可就出麻烦了。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现在满大街都能看到“和为贵”,这是《论语》里很重要的一句话,中国人讲究和谐,遵从这样一种和谐。但是请大家注意,“和为贵”这句话可不是孤立地讲的,它前面还有一句话叫“礼之用”,“礼之用,和为贵”讲的是规矩、规章制度实施效果好不好,关键要看能不能让大家更加和谐,所以“和为贵”的前提是我们怎么去贯彻落实一些规章制度。

  如果说我们大大小小都去讲和谐,而不用规矩、不用制度、不用道理来节制、引领的话,其实想“和”也“和”不到哪儿去。所以把前面的“礼之用”丢掉以后,这句话的意思就完全变了。

  还有一个例子,有的时候你挖苦别人,会说:“怎么这么蠢,真是愚不可及!”你可不知道,其实你这是在表扬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实际上在“愚不可及”前面还有一句话,叫“智可及”。这是曹操在评他的大臣荀攸时说的:“公达外愚内智,外法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意思是一个人的聪明、才干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锻炼去比肩,但是一个人的大智慧,即大智若愚的这样一种愚,可学不会,因为那是做人有境界的品位。但如果你要是忘了“智可及”,只说“愚不可及”,这种不完整的表达,就容易闹笑话。

  大学之道中被遗忘的究竟是什么

  今天我们更多的是讲大学文化里,有没有遗失一些非常重要且需要我们捡起来的东西。

  我给大家郑重推荐《大学》这本书,如果说儒家传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大学》可谓是儒家的开篇之作。朱熹曾说,如果一个人要去了解儒学的话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读《论语》,了解儒学的根本精神、主要观念,之后再去学《孟子》,而如果要研究里面很精深的东西,就要学《中庸》了。但是开头的部分一定要读《大学》。在《大学》中我又推荐大家一定要看第一章,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国学家熊十力,在《十力语要》中曾经说过:“《大学》首章,三纲领,八条目,其间处处有无穷义蕴,世儒只是忽悠过去……此篇确是圣学提纲,于此不通,六经未许讲也。”所以《大学》重要,其第一章更重要。

  但是我发现在很多场合,对《大学》首章,很多人只背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后面还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却没有记住,这段话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很重要的话经常被忘记,所以我们还真得去想一想,这些被遗忘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实际上我们丢掉的是为学之本的修身。在《论语》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常常说“物有本末”。什么叫“本”?修身是为学之本。《论语》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以修身为本。《论语》说到的三纲八目,三纲是指“明德、亲民、至善”。“明德”包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都属于内修的境界和内涵。“亲民”就是讲外治,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连接内修和外治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修身。习近平总书记在讲到“三严三实”的时候,第一个就是“严以修身”,所以修身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不要忘记学习的初心是“学以为己”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遗忘?这里很关键的就是忘记了教育或者学习的初心,即“学以为己”。《论语》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古人看来,“为己”的含义是讲你学到的东西首先要去修养自身、陶冶自己的品格和德性,而不是去追求外在的名利。荀子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意思是君子通过学到的东西让自己本身的格调、品位能够显得高一点;他又说“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意思是小人学到东西是为了跟别人做交易。

  《太平御览》说:“古之学者得一善言以附其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意思是,古代学者学到一个好的东西,首先考虑怎么身体力行,而现在有些学者得到好的东西是想着怎么取悦别人,追求功利。《颜氏家训》说:“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这些话似乎就是针对我们今天的现状说的,非常值得我们反思——什么是为学之本?修身是为学之本。

  如何将遗失的大学之道重拾起来——定、静、安、虑、得

  这些既然如此重要,我们有什么办法把它捡起来?潘光旦先生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定、静、安、虑、得,是修身的五步功夫,而所谓修养者,固非履行此五步功夫不办也。”

  1. 定——始终如一地做一件事

  什么是“定”?按照朱熹的说法,所谓的“定”就是“志有定向”,用我们通俗的话讲,就是这个人有定力,你能抵御外部对你的各种诱惑而始终不渝地从事你所相信的事业。

  在今天这个社会中,诱惑很多,我在清华担任主持文科工作的副校长时,跟大家说:“希望大家少做事。”大家一听就纳闷,都说多做事,你怎么让我们少做事?我后面还有一句,“你真正做几件在历史上留得下的事”。

  《礼记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意思是真正有所作为的人就是把当下的事干好,他不是心有旁骛,这山望那山高。庄子也说:“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意思是要做一件事,就把这件事情看作自己的生命,而不能用其他的事情跟它做交换。一个人有没有定力,我坦率地说这是一个人修养的第一步。

  2. 静——心不妄动

  如果说定力是抵御外部诱惑的话,你怎么抵御自己内心的躁动呢?这就是第二个字“静”,“定而后能静”。

  有时经常是内心的躁动使一个人难得安分。“静”如果按照朱熹的说法,是“谓心不妄动”。老子《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所谓“为学日益”,就是说我去学习各种知识而不断地积累,不断对自己有所增益,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为道日损”是指如果真正要体会这个世界的道、规律,有的时候你每天都要做减法。也就是说,要把自己内心的一些杂念、欲望都要去掉,你才能真正静下来。做人做事,不能有太多的想法。想法太多,动作就容易变形。有些网球运动员、乒乓球运动员,往往打最后那几局关键比赛的时候会失手,为什么呢?想法太多,导致失误增多。

  汉代有一个很有名的思想家叫河上公,说:“人君不静则不威,治身不静则身危。”就是说当君王的,你不能浮躁,不能乱动,如果要乱动的话就缺乏威信;要是自己人生缺乏这样一种静的话甚至都有生命危险。宋代范应元说:“重可载轻,静可制动,故重为轻之根,静为燥之王。”“静”对于人的思维、包括人的生命都很重要。

  3. 安——踏踏实实地做事

  修身的第三步就是“安”。朱熹“谓所处而安”,意思就是有了“定”和“静”以后,才能真正安下心来做事。对此,熊十力先生有个特别好的解释,所谓的“安”即“收摄精神,不令驰散,此时心地炯然,不起虚妄分别。”(《十力语要》)你能不能“安”,能不能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这里,这对于修身来说特别重要。有的学校的个别教授,一年1/3的时间在外面讲课、开会、评审,出席各种活动,这样还有多少心思能放在学校里做研究、教书?我在这里再冒昧地说一句,在座的各位,你们能不能计算一下每次看手机的间隔时间有多长?能不能每次把这个间隔时间拉长一点,让自己收摄精神的时间长一点?“安”的关键就是能够真正踏踏实实地做事。

  4. 虑——有长远的思考

  “安”之后我们就要进入另外一种境界“虑”。按朱熹的说法,“虑”就是“处事精详”,要能够深思熟虑。《黄帝内经》有一句话讲得最透彻,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什么是慕?就是你要对事物有个前瞻性的考虑,能够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叫远慕,不是说想到一件事情就很冲动地去做,而是有长远的思考。《论语》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5. 得——做人得体,做事得当

  “虑”之后就是“得”。这个“得”不是说你得到了什么样的收获,得到了什么物质上的东西,而是指“得事之宜”,就是能够得到待人处事的最恰当的方式。如果用两个词概括,第一个叫“得体”,第二个叫“得当”。做人很得体,做事很得当,这是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别人说你这个人聪明其实没有什么,说你这个人做事很得体,那就是非常高的评价。

  在乾隆皇帝的寝宫养心殿挂着《是一是二图》,上面写着:“是一是二,不即不离,儒可墨可,何虑何思。”“是一是二”什么意思呢?是说你看世界上的事物要知道它可能是这个样子,也可能变成另外一个样子,所以不要绝对、武断,要很客观、很全面地去看,用马克思主义的话说,就是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第二叫“不即不离”,就是不要靠得太近也不要太远,要有距离感,这叫度,把握好这个度这个事儿才能做成。所谓“儒可墨可”,意思就是儒家学说要参照,墨子的学说也要参照,如果能够做到兼容并包,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团体的明智则需要其传统的延续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不能中断的,我们要想一想我们还丢掉了其他什么东西。

  格兰特在《历史的教训》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个人的明智来自于他记忆的连续性,团体的明智则需要其传统的延续。”如果一个民族的传统中断,意味着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将失去它的明智。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这样一种记忆的连续性,说明这个人本身也就缺乏了明智。

  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教育自信、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能通过继承、创新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实现。

  (作者为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清华大学原副校长,现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标签:谢维和;传统文化;论语;大学之道;朱熹;愚不可及;学者;大学;初心;拾遗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