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记录|“苏州过后无艇搭”背后的吴粤商缘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嵇元   2018-01-19 07:27:00
苏州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中,阊门外停泊着各类船只。当然也有民船北去贸易,但在运河里,漕船的地位甚至高于贡船,河道再拥挤也要确保漕船先走,在苏州的广东商人,自然会去枫桥找漕船载货。“苏州过后无艇搭” ,当时的含义就是苏州有大量的漕船可供广东人搭载货物运往北方市场如天津、北京,过了苏州,机会就比较少甚至没有。战后北方的大运河淤浅堵塞又日益严重,虽然江南大运河包括苏州段还在使用,但河运漕粮的历史谢幕了,在苏州搭运货物的广东商人,转到上海的新天地里去打拼了。
 
苏州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中,阊门外停泊着各类船只。

  “苏州过后无艇搭”,这句流行于广东、香港等地的俗语,其意是要抓住机遇。

  这句俗语的起源何在?我想,话中包含的三个因子可作分析路径:首先这是粤语,苏州话中没有;二是产生于苏州;三是艇也即小船。也就是说,一个在苏州和搭船有关的广东群体,催生出了这句俗语。

  那么,什么时候广东人在苏州较多呢?看一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苏州画家徐扬画的《姑苏繁华图》,可见苏州阊门外,河里泊满了货船、客船、杂货船、画舫、木排、竹筏等等,近400只,其中有些大货船显然来自远方。那时,苏州阊门的船只通过娄江经昆山可直达太仓刘家港,那是海江大码头,福建、广东、天津等南来北往的货船经此地进入苏州,到阊门外交易,山塘街、南濠街、上塘街一带有许多外地商人的会馆。

  道光、咸丰时,苏州人顾禄在《桐桥倚棹录》卷十说:“山塘扇肆,多贩于粤东之客,其叶产粤之新会城。”广东的葵叶,上等货装箱运来,普通货打包运来;广东的扇柄,工艺除上漆、雕刻外,有的还用翻黄竹、玳瑁、沙鱼皮之类装饰,颇具粤地风尚。新会即今广东省江门市下属的一个区,当时还有一名产大红柑,其皮是中药陈皮的原料,吴门医派常用、善用陈皮治病,处方有时特地写明需用“广陈皮”。苏州还有商家专做苏州特产陈皮蜜饯,开专店出售,许多原料都来自新会。顾禄讲到陈皮时引用时人《咏吴中食物》诗:“酸甜滋味自分明,橘瓣刚来新会城。等是韩康笼内物,戈家半夏许齐名。”这是说新会陈皮和苏州特色药材戈家半夏一样著名。

  广东葵扇商人在山塘桥东建有冈州会馆,苏州人俗称“扇子会馆”,其建筑至今犹存。苏州一地消费不了这么多葵扇,山塘街是批零兼营的全国性货物集散地,葵扇自此远销更大的市场,当然陈皮等也会在此地分销。一些洋货,还有广东出产的琉璃灯,也由广东商人运来苏州,因此,《姑苏繁华图》上,有店家挂着“苏广杂货,发客不误”“川广云贵杂货老行”等招牌。有专家考证,江南人喜食甜品,食糖需求量大,大多来自广东、台湾,经营者多为闽、粤商人。乾隆时,江南市场上的食糖三分之二来自广东,有相当部分是从苏州销往北方。

  《姑苏繁华图》上,阊门外的护城河,在上世纪80年代前是京杭大运河的关键河段,因为往西不到4公里就是枫桥镇。唐代开始通过大运河进行漕运,苏州既是漕运的重要中转地,也是粮食集散地。明清时,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皇粮,多从枫桥镇转运京师,苏州成为全国最大的米豆市场,在枫桥要采征数十万乃至百万石漕粮。枫桥兴盛时有米店二百多家,唐伯虎有诗云,“金阊门外枫桥路,万家灯火迷烟雾”(《姑苏八咏》之六),人烟之稠密可以想见。

  漕运船,无论国家还是民间所有,都由有关部门主管,清嘉庆时大约有4600艘。船夫有运丁,也叫漕夫、漕丁、船丁,还有雇佣的水手。他们远道劳勤,寒暑露暴,昼夜不息,非常辛苦,但收入很低,生活困难,许多人没法成家,苏州人称之为“光棍”(不含贬义)。还有一个问题是漕船北上,沿途有总押、分押等官“陋规馈送”,其外尚有种种额外索费,叫浮收勒索,漕船运粮成本加大。朝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出台补偿性措施,准许漕船在起运时,除装载规定的皇粮外,还可带货到北方销售,免税,以所获利润补贴私人船家和漕夫,这些货物叫做“土宜”,即土特产。明万历时每船运500石漕粮可带60石土宜。清顺治、康熙时期沿用明制,雍正七年,“加增四十石,共为百石”,乾隆年间增至126石,嘉庆四年,每艘重运漕船准带南方货物150石。回空船只每船可附载北方货物60石,后增至180石。漕船上的船头、舵工,可以各带3石,运丁无论多少共分20石,其余百来石份额,应该是属于船主或官员们的福利了。

  由于有利可图,漕船“多有夹带,私贩货物”,尽可能多搭货物,包括“苏杭的丝绸,广东的粤绣及雕饰,湘绣,蜀锦,江西的瓷器,福建、安徽的茶叶以及各地的土特产、干鲜果品、手工艺制品等,还有南洋及海外的各种洋货。”土宜并不止这些,纸张、笔墨、糖、桐油,干果如桂圆,调味品如胡椒等,都搭载漕船纷纷北上。北方土特产如东北的人参、塞北的皮货、北京的果脯、山西的煤炭,也跟着南回的漕船,进入江南市场。漕运成了南北货物交流的大动脉,漕船停泊时,货上货下,人来人往,运河沿岸城市淮安、德州、临清、通州、天津等,都因此而商业兴盛。

  当然也有民船北去贸易,但在运河里,漕船的地位甚至高于贡船,河道再拥挤也要确保漕船先走,在苏州的广东商人,自然会去枫桥找漕船载货。艇,是一种轻便的小船,大型漕船后面往往配有小船。四五百石甚至更多的漕粮再加土宜,装满后,漕船载重约有四五十吨,吃水甚深,靠岸不容易,和岸上往来,一般用小船接驳,超过规定的土宜,也用小船甚至竹排装载。

  “苏州过后无艇搭”,当时的含义就是苏州有大量的漕船可供广东人搭载货物运往北方市场如天津、北京,过了苏州,机会就比较少甚至没有。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漕船须按时到达北京,若是沿路时走时停接收货物就会延误,因此广东商人都争取在苏州这个大市场一次装足。其次,若是在江南地区发卖土宜,路途短就利润薄,因此漕船自苏州起航后一路北上,无故不会停留。再次,苏州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商人有货要搭漕船,可通过牙侩(商业中介)、会馆“引装客货”,价格较为透明,且往往联系熟悉的漕船,货物较为安全。所以,广东商人认为,要搭货最好是在苏州找船,过了苏州就不合适了。

  自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起,漕粮逐渐由上海起运,开始了海运新时代。1860年前后,太平天国在江浙境内激烈的战争,导致运河运输中断。战后北方的大运河淤浅堵塞又日益严重,虽然江南大运河包括苏州段还在使用,但河运漕粮的历史谢幕了,在苏州搭运货物的广东商人,转到上海的新天地里去打拼了。

标签:苏州;漕船;广东;姑苏;商人;陈皮;货物;漕粮;山塘;漕运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