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百家|如何突破认知吝啬障碍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李善友   2017-12-29 08:27:00
我们常说,要拓宽你的“认知边界” 。认知真的是有边界的,这就是你的认知吝啬障碍。这其中有三个心理效应:第一个,禀赋效应。锚定效应对人锁定的程度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所以有一句话叫控制锚点的人就几乎控制了一切,比如说在薪资谈判的时候,主动提出薪资要求、第一个报价、第一个推出政治提案的人,都控制了锚点。有1 / 3的概率所有人获救, 2 / 3的概率全都死掉了。上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出现一种治疗自闭症的疗法叫“辅助沟通” ,说接受治疗后得到改善的概率有72.7% 。我觉得我没资格拥有一种观点,除非我比我的对手更好地反驳我的立场。我认为我只有在这个境界的时候才有资格发表意见。
 
李善友

  我们常说,要拓宽你的“认知边界”。认知真的是有边界的,这就是你的认知吝啬障碍。这其中有三个心理效应:

  第一个,禀赋效应。

  人对自己拥有的东西估值更高,已经拥有的东西本身就成为了你的一个认知边界。

  我们所说的“所知障”,就是你现在所做的事情本身,同样就构成你突破它的框架。难以想象,你以为你拥有了这些东西,其实你被它给捆住了。

  第二个,锚定效应。

  当我们有一个锚点的时候,我们对它的判断往往被锚点所影响。

  锚定效应对人锁定的程度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所以有一句话叫控制锚点的人就几乎控制了一切,比如说在薪资谈判的时候,主动提出薪资要求、第一个报价、第一个推出政治提案的人,都控制了锚点。

  第三个,框架效应。

  人们往往对本质相同但表述方式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方案。

  别人给你提了一个问题,实际上是给你设定了一个框架,你以为你做了选择,其实你的选择已经被包含到问题的框架里去了。

  咱们来做道题,体会下:

  有一场传染病,预计死亡人数是600人。两种决策形式:

  决策一:

  A. 确保有200人获救。

  B. 有1/3的概率所有人获救,2/3的概率全都死掉了。

  你的直觉答案可能是A。

  决策二:

  C. 肯定会有400人死掉。

  D. 有可能1/3的概率一人都不死。

  你的直觉答案可能是D。

  其实你仔细想想,这两种决策是一致的,200人获救与400人死亡,是一个问题,只是用了两个不同的描述方式,你是不是受到了框架效应的影响?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理论也很有趣,叫损失厌恶。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这个理论:人们对损失感受的强烈程度是对收益感受的2.75倍。

  一个企业的部门经理之所以不愿意冒风险,本质原因也是损失厌恶,即使得到的和失去的一样,你都不会去冒险。

  这就是说,你对员工和客户说话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话术”。能够设计框架的一方,往往不战而胜。

  因为无论你选了什么答案,都是我想要的答案。

  那么,什么样的思维模型能够抵制框架效应?卡尼曼提出了从窄框架到宽框架。所谓“窄框架”就是,我只解这一个题,所谓“宽框架”就是,我把所有题的反面放在一起来解,考虑到跟它相关的所有的面。

  这就是证伪思维,也就是反向思维。把问题的对立面也列出来,可以大大提升你的决策质量。

  在这里边做出最大贡献的一个人叫贝叶斯。

  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倾向于证实,而贝叶斯说,证伪更重要。

  上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出现一种治疗自闭症的疗法叫“辅助沟通”,说接受治疗后得到改善的概率有72.7%。但有人做了对照实验,说如果不接受治疗,自然改善的概率有多高?竟然有76.9%。谎言瞬间被戳破。

  查理芒格说:“我有一条铁律,它帮助我偏向于支持某种强烈观点的时候保持清醒。我觉得我没资格拥有一种观点,除非我比我的对手更好地反驳我的立场。我认为我只有在这个境界的时候才有资格发表意见。”

标签:认知;概率;答案;获救;锚定效应;贝叶斯;薪资;框架效应;心理效应;直觉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