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0

人文周刊·悦读:锈蚀:一场漫长的战争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12-22 07:32:00

  2007年8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河上的路桥坍塌,事故造成13人死亡,上百人受伤。事后美国调查人员认为,这起事故可能与鸽子粪便腐蚀桥梁有关。

  不过,对于这样看似令人忍俊不禁的调查结论,《锈蚀: 人类最漫长的战争》一书作者乔纳森·瓦尔德曼或许并不觉得意外。作为环境调查记者的他,曾踏遍美国南北,着重调查了食品加工、油气管道、钢铁制造、交通运输等诸多领域的锈蚀现象,从而得出这样一个看似耸人听闻的结论,即锈蚀很可能是人类最可怕的敌人之一。尽管形形色色的金属助推人类文明不断攀上新高度,但锈蚀这种看不见的隐形危机,同时也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结者”。

  瓦尔德曼列举了大量案例以阐述他的惊人发现:如果不是1980年5月10日两个攀上自由女神像的抗议者,可能人们还一时无法意识到自由女神像已锈迹斑斑,不久极可能变成一堆废铁;上世纪初,因为碳酸饮料腐蚀,易拉罐爆炸伤人事件层出不穷;而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每年大概有5万人因为锅炉锈蚀引发的爆炸而遇难;锈蚀还可能“击落”飞机、“凿穿”轮船、酿成车祸……只要有金属,便会有锈蚀。因为锈蚀,仅美国每年就得付出4000亿美元的代价,远超其他自然灾害的总和。

  别以为没有锈蚀就好,一个没有锈蚀的世界大概也是一个没有金属的世界。假设自然界的金属都不锈蚀,后果同样不可想象。如真这样,我们生活的星球早就被各类金属垃圾占领。要知道,单是粗钢一项,2016年全球产量便高达16.285亿吨。

  庄子曾经说过:“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其大意是,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种变化来的,都是以不同的形态相互转换,转换就像是一个圆环,人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这就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庄子对金属的认识,不可能像今天的人们那般具有科学性,他的思想本质是推崇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从这层意义上讲,尽管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已取得相当成就,但相较于大自然,人类依然极为渺小。也只有顺天时应地利,不断学习并尊重自然规律,人类才可能源源不断地汲取大自然的营养。

  锈蚀虽令人头痛,其实人类并非束手无策,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曾取得过极其突出的成绩。比如湖北省博物馆,其四大镇馆之宝中就有两件与金属有关。一件是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的越王勾践剑,一件是重达2567公斤、由65个大小编钟组成的曾侯乙编钟。这两件宝贝疙瘩主要材质均为青铜,但其中又都加入了其它金属,所以这两件宝贝在地下被埋了2400余年居然不朽。

  事实上,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只要措施得当,过去锈蚀所造成的许多危害完全可以避免。比如前面讲到的自由女神像,工程师们让女神像变成一块“电池”后,便大大降低了锈蚀速度。还有今天的许多设计已经注重“腐蚀裕量”。瓦尔德曼还不无调侃地指出,锈蚀确实给金属稳定带来负作用,但另一方面,随着大量金属的应用,千奇百怪的除锈问题又“催生了一门大生意”。

  作为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锈蚀很少被人真正审视乃至像本书这样跨越科学、经济、社会等多门学科的深刻思考,瓦尔德曼能把一本科普作品写得这般意趣横生着实令人印象深刻。确实,万物“始卒若环”,没有人能置身自然之外:既然人类选择接受大自然的恩赐,那么直面与大自然恩赐同时带来的负面影响便是不可回避的选择。 禾 刀

标签:锈蚀;金属;人类;可能;战争;瓦尔德;一场;美国;一个;大自然

责任编辑: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