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0

人文周刊·百家:穿中山装的民国荷兰大使馆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12-01 07:28:00
荷兰大使馆旧址在南京,颐和路街区已经成为一张城市名片,数百座民国时期的西式建筑被列入历史风貌区,作为建筑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然而,就在这片被誉为“万国博览会”的超级街区中,凤毛麟角地散落着几幢采用西式建筑材料和结构体系,却呈现出中国传统外观式样的建筑物,犹如出现在一场西装革履派对中的几位身着中山装的绅士。位于老菜市路和水佐岗路交叉口东南角的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就是一座身着“中山装”的老房子。

  荷兰大使馆旧址

  在南京,颐和路街区已经成为一张城市名片,数百座民国时期的西式建筑被列入历史风貌区,作为建筑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然而,就在这片被誉为“万国博览会”的超级街区中,凤毛麟角地散落着几幢采用西式建筑材料和结构体系,却呈现出中国传统外观式样的建筑物,犹如出现在一场西装革履派对中的几位身着中山装的绅士。

  位于老菜市路和水佐岗路交叉口东南角的荷兰驻中华民国大使馆旧址,就是一座身着“中山装”的老房子。

  荷馆旧址是诸多驻南京外交使团中,唯一选择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领事馆建筑,这样的做法与英国大使馆的殖民式建筑、美国大使馆的现代式建筑形成了强烈反差。那么,荷馆旧址这座老建筑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对现有历史资料的梳理表明,关于这座建筑物的相关历史信息零散稀少,这座2011年便被列入省级文保单位的老建筑,仅门牌号码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建成年代则存在1935年和1936年两种不同的说法。

  为寻找新的第一手资料,我的目光转向该建筑最初的使用方——荷兰驻华大使馆,并向现驻北京的荷兰大使馆发去了电邮。我的请求迅速得到回应,荷兰驻沪总领事鄱佩德(Peter Potman)先生不久后便带随员来南京,了解研究进展和疑问,并实地考察荷馆旧址的现存情况。接下来,在鄱佩德先生的协助下,我从两个渠道获得了多份极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第一个渠道是首任荷兰政府驻华特命全权大使艾森男爵的家族收藏,包括多张历史照片和原始图纸。

  第二个渠道是一位荷兰独立研究者张克雷(Vincent Chang)先生。他专程访问了位于海牙的荷兰国家档案馆,收集到16张历史照片和四份地产权属文件,包括签署于1947年4月29日的“买卖地产契约”、南京市地政局签发于1947年4月5日的“土地所有权状”、南京市地政局签发的地籍图、签署于1955年11月18日的“买卖契约”。

  这些海外资料附着于房地产契约、照片、图纸、电报、信函等多种形式,涵盖了1930~1950年代的完整时间跨度,梳理这些资料,这座老建筑最初的建造使用情况,也逐渐清晰地显露出来。

  根据艾森男爵1947年发往荷兰外交部的多份电报可以确认,这座建筑物及其附属的土地,都是荷兰外交机构从中国地产所有者手中购买而来。签署于1947年4月29日的“买卖房地产契约”是此次交易的最有力证明。另一份“买卖契约”签署于1955年11月18日,该地产由南京市政府从荷兰外交机构手中购回。

  张克雷在海牙荷兰国家档案馆查阅到的资料中,有一份荷兰驻华大使艾森男爵于1947年4月12日发往荷兰外交部的电报,申请一笔总额为86000美元的经费,用于购买一座“全新的石结构建筑”(艾森大使并非建筑专业人士,很可能使用此词来代指当时新式的砖石建筑结构,以便同那些采用木框架结构的中国旧式建筑物加以区别)。随后的文字进一步解释说:“这座很快将会完工的建筑物,看起来不仅非常适合作为一座大使馆的用途,还可以为大使与其家属、两位荷兰职员,以及大部分中国籍雇员和服务人员提供住宿的场所。”电报附件中的照片显示,建筑前方还有人在清理新铺的路面,砖砌的路牙尚未出现,树木还是幼苗状态,草地仍未铺设,露台上方还有毛竹制脚手架,这表明建筑刚刚落成。

  就在艾森男爵发回申请购馆经费之电报的当月底,荷兰驻华外交机构便正式和中国地产所有者签订了契约,将这处房产连同附属设施一并买下,作为正式的大使馆馆址。1947年6月中旬,荷兰大使馆正式由其临时办公地点而进驻。

  由签署于1947年的“买卖房地产契约”和“土地所有权状”可以确认,该地产原先的所有者均是一位名叫“萧成夫”的中国人。有意思的是,艾森男爵稍晚发给荷兰外交部的电报中,提到此处房产的出售者为一名“将军(general)”,我遍查“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授予将军全名录”也未见萧成夫之名。那么艾森男爵口中的“将军”究竟是谁呢?

  通过对契约文件的进一步仔细检视,笔者发现了其中有一位“见证人”名叫“萧之楚”,这是一位著名的北伐、抗日名将,参加过北伐战争、中原战役、长城抗战、凇沪抗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衡阳会战、桂柳会战等二十余次大小战役,历任四十四师师长,第十军副军长,第二十六军军长兼第十军军长,第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第十九、三十集团军副总司令、国民大会军事席代表等职。解放后退居台湾,1958年于台北去世。

  此契约签订的1947年,萧之楚正在南京养病。萧之楚解放后退居台湾,其次子萧敬人,笔名萧逸,后成为台湾著名新派武侠小说家,与香港的金庸并称“南金北萧”。萧之楚的孙女萧蔷,则是台湾著名演员。

  综合分析起来,艾森大使口中的将军——萧之楚,极有可能是此处房产背后真正的所有者,而契约中的所有者萧成夫,很有可能是萧之楚将军的某位近亲。至于萧之楚将军为何要将自己这位近亲推到前台,来完成这笔地产交割,可能仅仅是这位身处乱世的将军,出于避嫌的考虑而采取的一种遮掩手段。

  至此,关于这座位于颐和路的“中山装”建筑物的来龙去脉,已基本厘清。依靠海外第一手资料得到的结论,最终颠覆了先前国内学术界对该建筑的基本定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促使更多的研究者将建筑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在关注其建筑实体及空间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的同时,去努力发掘它作为历史场景所承载的与之相关的物与事件,揭示百年建筑变迁背后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作者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荷兰大使馆旧址保护规划设计者)

标签:建筑;荷兰;大使馆;契约;艾森;中山装;历史;1947年;萧之楚;资料

责任编辑: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