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0

人文周刊·悦读:一个文科生的人工智能之旅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12-01 07:25:00

  新书荐读

  一走进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帕特里克·温斯顿教授的办公室,我就被墙上的一幅画吸引。那是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天顶的壁画《创世记》的复制品:从天而降的上帝,将手指伸向亚当,亚当慵懒地斜卧着,似乎沉睡初醒,软弱中透着一些渴望,将自己的手伸向造物主。这是惊心动魄的一刻,上帝即将给人类的肉体注入智慧。谁能预见,亚当的子孙有一天也将试图模仿造物主的角色,把智慧注入机器,而拥有智慧的机器又将对人类怎样?

  看出我的兴趣,温斯顿教授慈祥地说:“放心吧,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听了这话,我怎么更不放心了呢?

  做访谈节目近20年的我,习惯于收集那些改变世界的人和事。2011年,IBM认知计算系统Watson在智力问答节目《危险边缘》中打败两位人类选手,震惊世界。同年,预言家雷·库兹韦尔所著的《奇点临近》大卖。其中,2045年“超级智能”将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预言,开启了巨大想象空间。

  为什么人们对超级智能产生恐惧?因为这关乎人的本质。笛卡儿说:“我可以怀疑所有我看到的事物的真实性,但‘我怀疑’这个事实告诉我,我在思考,我有意识。而如果我拥有这个,我就必然存在。”——“我思故我在”。

  AlphaGo与李世石九段人机大战的结果是AlphaGo以4:1胜出,而更让人们惊叹的是人工智能在打法上表现出原创性,突破了人类棋手的惯用套路!如果说当年击败卡斯帕罗夫的“深蓝”靠的是人类编程,让机器用蛮力“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并做出选择;那么AlphaGo则是被赋予了深度学习的算法,经过海量的“训练”,自我优化的结果,其过程连设计师本身也被蒙在鼓里!

  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一词正式诞生,马文·明斯基、约翰·麦卡锡等人工智能先驱满怀激情地宣告:“我们将尝试,让机器能够使用语言,形成抽象概念,解决人类现存的各种问题。我们的研究基于这样的推测——学习的每一个方面和智能的任何特征,原则上都能被精确地描述,并被机器模仿。”

  多伦多大学杰弗里·辛顿教授的深度学习理论和纽约大学扬·乐昆教授的卷积神经网络的研究,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领域带来革命。在计算能力和大数据的助力下,深度学习算法如虎添翼。2010年,吴恩达在“谷歌大脑”项目中,用一万台计算机搭建了一个具有十亿个连接的神经网络。为了“唤醒”这个超级大脑,他们接入YouTube的视频,一周后,机器对“猫”的形象产生了极为活跃的反应,而在这之前,没有人“告诉”机器什么是猫。接下来发生的事就是历史性的了。

  与科学史上之前的重大突破主要仰仗少数科学家不同,在人工智能诞生60年后迎来的“第三次浪潮”中,亿万普通人加入到“训练”机器的行列中。2009年李飞飞在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发起的ImageNet项目,就吸引了全球167个国家五万余人,参与标注了1500万张图片,涉及22000个类别。科大讯飞的语音识别技术,仅在中国就有数亿用户,以不同的口音、不同的背景噪声参与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的“优化”。2016年,机器在语音识别上的表现已经超过了人类的平均水平。而微软开发的人工智能伴侣虚拟机器人“小冰”,在中国已经拥有了1亿用户、300亿对话量,使用者与小冰之间一次多达23轮的对话数据,提供了人类情感反应模式的海量信息,使之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图灵测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拓展了我们的感知和行动能力。在英国牛津,留存微弱光感的盲人瑞德·赛尔,凭借“盲人眼镜”,能够分辨运动物体的轮廓,实现独立出行。更让他欣喜的是,时隔十几年,他再次看清了女儿们的面庞,并能亲自动手为她们准备早餐;在美国加州,被中风击倒全身瘫痪并丧失语言功能的亨利·埃文斯,凭借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借助特殊制作的眼镜向电脑发射激光信号,收发邮件,并借助远程视频设备“参加”了侄子的婚礼……机器还在大举进入人类的艺术世界,甚至表现出不凡的“创作”能力。

  在英国西南部的法尔茅斯大学,西蒙·科尔顿教授以人工智能“绘画傻瓜”为骄傲。“绘画傻瓜”不傻,它已经学习了上万种绘画方法和风格,还能根据每天的新闻,选取合适的“情绪”来进行创作。它创作的作品“椅子”曾成功在巴黎的画廊里公开展出。作为它的第一位收藏者,我花了500英镑从科尔顿教授手里买下了这幅画,已经有朋友双倍开价要向我购买呢!如果按黑格尔给艺术下的定义“美就是理性的感性表现”,那么“绘画傻瓜”的作品算得上是艺术吗?

  (摘编自杨澜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人工智能真的来了》一书)

标签:人工智能;人类;机器;一个;教授;文科生;学习;识别;温斯顿;我们

责任编辑: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