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0

人文周刊·记录:让爱和正义之声传遍世界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2017-12-01 07:23:00

  讲述人:

  伊莱嘉·莫辛斯基

  身 份:

  世界著名歌剧导演

  作 品:

  歌剧《拉贝日记》

  创作时间:

  2017年12月

  1946年1月,当伊莱嘉·莫辛斯基出生在上海时,1937年冬发生在300公里外的那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已经过去9年。莫辛斯基不会想到,71年后的今天,他会和脚下这片土地再次勾连,带着抚平伤痛、呼唤和平的使命,将“南京大屠杀”这段真实的历史伤痛通过歌剧《拉贝日记》展现在世界面前。

  这两天,江苏原创歌剧《拉贝日记》正在紧张排练中,江苏大剧院歌剧厅也完成了装台工作,古老的南京城墙正在诉说着那段民族的苦难与悲痛。作为世界著名歌剧导演、也是《拉贝日记》的执导者,正在英国的莫辛斯基接受记者网络采访时坦言,希望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展示,让人们产生对爱、光明和正义的向往。

  尽管目前不在中国,但莫辛斯基每天和南京的主创团队保持沟通。“过去几个月里,我几乎每天都要和他们通话至少三小时来讨论这部歌剧的创作灵感。”他对记者说,“我十分清楚剧作主题所蕴涵的情节张力和题裁的严肃性。为达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必须谨慎、忠实地使用历史材料,在表现悲惨回忆的同时给予受难者最大的尊重。”

  童年记忆尽管已然模糊,但和家人共同在中国的那段生活经历,还是给莫辛斯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哥哥萨姆还专门写了《别了,上海》一书,回忆那段难忘的中国岁月。当年,莫辛斯基的家人从事纸业制造,在为南京市民运送食品物资时,他们一家人也做出了贡献。《拉贝日记》创排期间,每当莫辛斯基遇到瓶颈,他总会联系家人,和他们聊聊当时在中国发生的事情。家人鼓励他,“你不仅是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在讲述一段应该为更多人知晓的历史。”

  莫辛斯基坦言,“这一题材的重要程度和意义是我从业这么多年来很少遇到的。我觉得我担负着一个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不仅要把这部剧做好,而且要让它成为一部意义深远的作品。因为这样的事件是在人类的历史当中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

  在《拉贝日记》的创作过程中,国际视角和世界语言是主创团队始终秉持的原则。记者了解到,这次《拉贝日记》的剧组中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就是为了用最好的创作资源来做一个人类共同关心的主题,唤起人们对和平、对爱的追求。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世界的故事。莫辛斯基说,“我们一直在寻找人物之间合适的对话来引出这个故事。比如我们的编剧,就将很多细节写得深入骨髓,而且用非常诗意化的语言写出了中国人民所受的苦难。我们希望能用音乐抚平伤痛,呼唤和平。”

  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几次关键抉择。80年前,拉贝有很多理由可以选择离开南京,但他却因一个理由而选择留下,那就是人性。莫辛斯基接手执导任务后,第一次翻开《拉贝日记》,他说,“我本来希望通过这部日记读到英雄般的宣言,但并没有,甚至还有点枯燥和乏味。所以我读了至少五遍,之后我终于意识到,这部日记只是记录了一个普通人,他知道在人类生存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做什么样的事才是正确的。这就是人性,这就是我们要在剧中呈现的。”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歌剧,《拉贝日记》的现实意义在哪里?在莫辛斯基看来,我们一开始讨论剧本的时候就意识到不能把这部歌剧单纯地写成一个日记的转述,“我们要把这样一次向世界发声的机会给中国人民,告诉世界他们曾经遭受过的苦难,挖掘出人道和救赎的正能量,这才是这部歌剧所要表达的核心。” 本报记者 董 晨

标签:莫辛斯;拉贝;世界;日记;歌剧;一个;中国;我们;正义;历史

责任编辑: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