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0

记录|苏格兰云锦,英国大叔是个“老南京”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   作者:徐宛芝   2017-10-27 07:28:00

  初到异地,人生地不熟,多半想找个“指路人”。对外国人来说,这方面的需求尤甚。在南京,就有一家专为在宁老外提供各种服务和帮助的国际社区中心。这家中心的创办者,就是在中国生活了24年的苏格兰人Frank。

  别看Frank现在像个“百事通”,1993年他刚到中国时,也是“两眼一抹黑”。当时,刚毕业不久的他带着对“东方世界”的憧憬来到上海,在电台做音乐节目。此后,由于节目调整,Frank面临着工作变动。做节目时Frank曾几次来过南京,留下了蛮好的印象。于是,2003年,Frank来到了秦淮河畔。

  在河西万达的办公室里, Frank捧着一杯香气四溢的咖啡,站在满满一书架的磁带和CD前,聊起了“过去的音乐时光”。

  当时,Frank做的那档节目叫《雀巢咖啡音乐时间》,将欧美流行音乐介绍给中国听众。上世纪90年代,这样的节目还是挺新潮的,自然粉丝多多。“那时候的中国,在我看来是个谜,身边的朋友几乎没人来过。正因为这样,才对我充满了吸引力。”来中国做什么?当年,Frank想了很久。最后,“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让他做出了决定。说着,Frank从书架上翻出一盒如今已是“古董级”的DAT磁带,“这样一盒磁带可以存储大约30首歌,时长2小时。当时,我把能找到的流行歌曲全都录了下来,光磁带就装了满满一箱。”书架上两千多盒磁带和CD,是他工作的纪念,也是时代变迁的见证。

  后来,尽管《雀巢咖啡音乐时间》停掉了,但Frank发现自己却不想离开中国了。2003年,他来到南京,发现当地能搜到的关于生活细节方面的英文资料很少,对他这样的外国人来说,生活不是很方便。于是,他创办了一份免费英语杂志《Nanjinger》。

  正是这本杂志,帮Frank的人生又打开了一扇窗。《Nanjinger》,从外国人的角度介绍南京的点点滴滴。此外,Frank还运营了Hello Nanjing和Nanjing Expat两家网站,为外国人提供各种生活服务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南京、融入南京。

  “因为不了解而互相吸引,因为了解而离不开。”Frank对这句话深有感触,“不仅是文化,爱情同样如此。”2004年,他遇见了一位让自己心动的南京姑娘贺雯。“当时她还在国外读研,毕业后又去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Frank回忆说,虽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异地恋,但两人最终还是走到了一起。有趣的是,并不是贺雯把Frank留在了南京,反而是Frank在南京的事业需要帮助,让贺雯最终选择“回家”。Frank透露了个细节,他的英文全名是Frank Hossack,最初起的中文名是“荷福”,和贺雯结婚后,他特意改成了“贺福”,“在英国她和我姓,在中国我和她姓。”

  2014年青奥会,贺福带团队拍摄了《NanJing,Happy!》。国际化的流行元素,传统的南京文化,让这首MV迅速风靡网络,点击量超过500万。“我想呈现的南京,不是单纯的景点介绍,关键要展示南京这个城市的文化包容。”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让贺福想出了不少好点子。爱人带他参观云锦博物馆的经历,让来自苏格兰的贺福产生了灵感——南京云锦和苏格兰羊毛能不能“融合”?“我在南京生活了这么久,苏格兰又是我的家乡,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个载体,将二者连在一起。”云锦曾是皇家的专属用料,苏格兰毛呢也是重要场合的穿着必备,二者又都是精致的手工艺产品。贺福希望通过这样的融合,让传统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此,他专门请来英国手工编织师,从英伦岛国和江南鱼米之乡的元素出发,设计了一款“银色的宠儿”——蓝色的底子上,一条条银白色的小鱼让人感受到大海般的律动。随后,采用中国最传统的锦缎织法,编制出独特的“苏格兰云锦”。贺福邀请曾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设计服装的桑德拉玛瑞,用这种面料设计出一款晚礼服,在南京明城墙和国际舞台上展示。贺福将整个过程拍成了纪录片,“这不属于任何一种特定的文化,这就是国际化!”

  从最初把西方音乐传播给中国听众,到如今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贺福亲身见证了中国这些年快速发展的步伐。他对自己的期许,就是继续扮演好“桥梁”的角色,“沟通彼此,让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融。” 本报记者 徐宛芝文/摄

标签:

责任编辑:苗津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