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0

“扫码打赏”,不宜简单效仿“小费文化”

来源:新快报   2017-08-23 15:46:00

  最近,北京的一些餐饮店流行起“扫码打赏”,即消费者通过扫描服务员所挂牌子的二维码支付一定金额的“小费”。而在更早之前,广州深圳等地的商家早已推行这种做法。对于这种换个马甲的小费,消费者的态度各异,基本可以分为两派:“看情况”与“坚决抵制”。

  扫码支付的流行不仅改变了支付方式,也开辟了新的支付“目的”。“扫码打赏”的出现,就是一例。一方面,3至5元的打赏额度不高,似乎满足了部分人跟上潮流、获取更好服务体验的虚荣心,另一面,像美国等国家也有“小费”文化,构成了一种有力的异域参照。然而,在不同的消费文化背景下,并非所有的“小费”都是存在即合理,更不是所有的消费文化都值得借鉴。

  一些普及美国“小费”文化的文章就指出,在美国,小费,不仅仅是说顾客对于服务员的额外打赏,而更成了服务员维持基本工资的一种必要来源。因为,不少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工资,往往低于法律规定的标准,不足部分确实需要靠小费来补充,并且这是得到法律允许的。就这点来说,我们以“扫码打赏”的方式来照搬“小费”制度,就明显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事实上,即便在美国,“小费”文化近年来也引发越来越多的质疑,取消的呼声日盛。比如,已经有不少连锁餐饮机构率先取消了“小费”制度。究其原因,其实和我们对“扫码打赏”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的担心是一致的。比如,支付了“小费”若能获得服务员更好的服务固然好,但这是否会导致未支付“小费”的消费者,就必须看服务员的“脸色”?如此一来,表面看来是自愿的打赏,最终实际上变成了一种软性的强制。很难说,能够真正带来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

  当然,站在商家的角度,推行“扫码打赏”的理由,未必真的全部是受到了“小费”制度的启示。有专家就认为,过去商家收取开瓶费、包间费,设置最低消费等现象已经被被禁止了,“扫码打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对此的一种“曲线”弥补,是换个马甲的“开瓶费”。这种担心其实并非过度解读,因为一旦“扫码打赏”真正普遍流行起来,即便不明文强制收取,也确实很可能异化为实质上的行业潜规则。

  或许有人认为,“扫码打赏”只要是完全自愿即无问题。但这种看法还是太理想化了。一来,一旦给服务者提供了可以获取“打赏”的心理预期,那么服务就难免“看碟下菜”,个中的尺度很难平衡;二来,谁也不喜欢在消费时,有人在旁边希望自己额外支付商品或服务费用的感觉。对商家而言,这种做法也很可能适得其反,给消费者留下不好的消费印象。

标签:

责任编辑:潘军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