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0

上周末扬州四大墓园涌入4万人 “鲜花祭”成主流

来源:扬州网-扬州时报   2017-04-05 14:45:00

墓碑前的一束束鲜花寄托了市民对亲人的思念

市民用鲜花祭祀。孟德龙摄

“鲜花换纸钱”处

  再过两周就到清明节了,最近,不少市民已陆续开始祭祀,扬州各墓园迎来人潮。昨天,记者从城区的茅山公墓、扬州墓园、双墩墓园、西岭古园了解到,刚刚过去的周末,我市迎来了首轮扫墓小高峰。各墓园统计数据显示,周末两天,扫墓的市民达到了4万人。根据往年祭扫情况,扬州的祭祀高峰期主要出现在3月中旬至4月初的双休和清明节小长假。各家墓园建议市民避开上午9点—11点的扫墓高峰,尽量坐公交或者骑车前来祭扫。

  【数据】

  上周末市区扫墓大军达4万人

  昨天天气阴沉,微微有些冷,但挡不住市民祭奠亲人的脚步。上午,记者在茅山公墓和扬州墓园看到,前来扫墓的市民络绎不绝,大家手持鲜花或盆花,很有秩序。记者从各家墓园了解到,周末两天,市区共4万市民前往各大墓园扫墓。

  今年,不少市民为了避开清明假期的拥堵,特意选择提前扫墓。不少市民纷纷表示,近期春风和煦、气温回升,一家人一起扫墓,还能趁机踏青远足。

  记者从扬州墓园获悉,上周六扫墓市民达到6000人,周日也有近4000人前来扫墓,也就是说刚刚过去的周末祭扫市民在1万人左右。在市区的茅山公墓,周末前来扫墓的市民也很多。茅山公墓谢主任直言,上周六和周日每天扫墓的市民都有7000人,尤其是上午的9点至11点,最为繁忙,很多市民都是全家一起来扫墓。

  双墩墓园的徐主任介绍,刚刚过去的周末,扫墓市民明显增加,两天约有1万人扫墓。此外,在西区的西岭古园,也有近6000人前去祭扫。

  【变化】

  烧纸钱的少了,“鲜花祭”成主流

  昨天,在扬州墓园门口,一些摊贩正在销售鲜花、盆栽等祭祀用品。记者在现场看到,比较畅销的是菊花和松柏盆栽等。

  昨天上午,市民朱女士一家三口来祭扫去世五年的父母。朱女士说,清明祭扫可以寄托哀思,他们带来了两束鲜花和四盆松柏盆栽。“爸妈在世时最爱花卉,喜欢安静生活,反对铺张,所以我们尊崇老人的遗愿,既不放鞭炮,也不烧纸钱,祭扫不浪费,也不能污染环境。”一旁,朱女士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小陈表示,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现在提倡环保,用鲜花代替纸钱来寄托哀思。

  环顾四周,记者发现,墓园里有很多以家庭为单位的祭扫大军,采用了“鲜花祭”的方式。对此,扬州墓园的工作人员表示,如今很多市民不烧纸钱了,持鲜花扫墓已蔚然成风,不但干净卫生,还环保文明。

  在双墩墓园,记者随着扫墓的人流走进墓园,许多墓碑前摆着鲜花扎成的花束、花篮,焚烧纸钱的少了,祭祀场面更多了些温馨。

  本报策划

  本报联合双墩墓园

  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

  在一公墓附近,记者遇到了一些小商小贩,他们在路边设立流动摊位销售祭品。前来扫墓的市民徘徊于各个摊位前挑选祭品。“‘汽车’‘电脑’‘麻将桌’‘手机’……各种‘奢侈品’应有尽有,快来瞧一瞧!”在一摊点处,记者发现还有纸质“宝马车”“麻将桌”“笔记本电脑”“金山银山”等祭品。

  对此,专家提醒,祭扫其实是一种心境,一束鲜花同样能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祭奠祖先的方式,并非必须搞封建迷信的焚烧之类,而是献束花、种棵树,把墓地的杂草打扫干净等等,都能给清明节带来清新的环境和文明的风尚。

  今天起,本报联合双墩墓园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免费提供1000支鲜花,换取市民手中的纸钱等祭祀用品,倡导文明祭扫。活动期间,来双墩墓园祭扫的市民,可以将手中的纸钱免费换成鲜花,给故去的亲友献束鲜花表达哀思,让墓区不再因焚烧纸钱而烟雾缭绕,让亲人在鲜花的芬芳中享受“清明”。

  提醒

  三大墓园建议:

  错峰扫墓,尽量别开车

  ■双墩墓园:根据往年情况,扬州的祭祀高峰期主要出现在3月中旬至4月初的双休和清明节小长假。广大市民扫墓时尽量乘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电动车出行,不要给拥挤的道路添堵。

  ■茅山公墓:上午9点到11点是拥堵时段,市民最好选择在下午扫墓。市民可乘坐公交车到动物之窗首末站下车,然后步行七八百米到达墓园。

  ■扬州墓园:清明节前后,邗江北路非机动车道允许临时停靠,但随着扫墓人群越来越多,停车并不方便,所以建议市民最好乘坐公交车或者骑车来扫墓。

  【故事】

  最长情

  老伴去世6年,七旬老人喃喃倾诉

  “老太婆,我们全家人都想你……”在茅山公墓靠中间位置的一块墓碑前,一头发花白的老太爷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见他拄着拐杖,神情严肃,对着墓碑站立了片刻后,眼角留下了泪水,忍不住用手帕擦拭。随后,记者上前了解到,老太爷姓孙,今年78岁,祖籍在泰安,上世纪70年代初因工作原因,搬到扬州定居,不久便认识了老伴杨老太。

  孙大爷还记得,两人第一次约会的地点在渡江桥上,当时是夏天,老伴留着短发,穿着一件新做的花裙,而他也穿着一件新的格子衬衫。初见面,两人都很腼腆,聊着聊着才熟起来。两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后,双方父母才约见面。“我父母看到她都非常满意,而她的父母也看中了我。”

  两人经过大半年的交往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些年来,我和老太婆感情蛮深厚的,她为人随和,我们从没‘红过脸’!”孙大爷说,两人相濡以沫数十年,退休后经常结伴锻炼、散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是,7年前,老伴查出患有癌症,病情时好时坏。拖了不到1年,她终究还是离开了大家。

  老伴的离世令孙大爷十分悲伤,子女曾轮流接他同住,但他感觉不习惯,又回到老房子居住,子女周末都回来看望他。“老房子里充满了我和老太婆的回忆,夜深人静一想到她我就流泪。”6年来,孙大爷每年清明节前,都会亲自来为老伴扫墓。每次他都会带上老伴最爱吃的茶食和水果。“每次我都跟她聊很长时间。对着墓碑,年轻时一幕幕往事又浮现在眼前。”说到这里,孙大爷又忍不住落泪。

  最温馨

  哥哥无子女,他每年带全家人祭扫

  昨天,记者遇到了从东区赶来扫墓的余先生一家人。“我父母今年80多岁了,都健在。我是来祭扫我大哥的!”余先生说,大哥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他没有结婚,一辈子无子女。生前,大哥和余先生一家同吃同住,节假日一大家人常常外出游玩,从未发生过矛盾。“他把我家孩子当成亲生的孩子一般疼爱,有好吃的都省给他们吃。”余先生说,孩子都非常尊敬他、孝顺他。

  3年前,余先生的大哥因病去世,全家人以孩子的名义给他立了墓碑。“我儿子是他侄子,相当于半个儿子,应该为他养老送终。相信我们这样做,他在九泉之下会安息。”余先生介绍,这几年,他每次扫墓都会带上妻子、儿子以及其他的兄弟姐妹。

  最孝顺

  中风4年,她每年坐轮椅祭拜父母

  在扬州墓园,一妇女坐着轮椅,在家人的推行下来到一块墓碑前。她神情哀伤,对着墓碑说了几句话,双眼红彤彤的,一旁的丈夫为她擦拭眼泪。

  记者了解到,该妇女姓殷,今年63岁,与丈夫结婚30年,育有一女儿。殷女士说,在她上初中时,父亲因突发脑梗,离开了她和母亲。从此,照顾家庭的重担完全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我还记得,母亲把好吃的都省给我吃。她一人打两份工,早出晚归,我看了都心疼。”殷女士坦言,她曾因父亲早逝有些自卑,不愿接触身边的人,到了二十大几岁还不肯谈对象。对此,母亲不停地开导、鼓励她,托人安排相亲。经过一次次的开解,殷女士这才振作起来。

  殷女士说,10年前,母亲因糖尿病并发症等疾病离开了人世。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般,给她以深深的一击。好在,丈夫时刻的陪伴帮助她渐渐走出悲伤。这些年,丈夫每年都陪着殷女士上坟。4年前,殷女士突发中风,身体不如从前。即便如此,她也坚持坐轮椅到父母坟上看看。

  记者黄静周阳/文孔棋/图

标签:

责任编辑:王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