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专题稿库 > 正文

0

2千万“空巢青年”的悲喜不容小觑

来源:东方网   2017-03-23 15:06:00

  近年来,“空巢青年”一词在社会上兴起,该词用来形容远离家乡、亲人,有一份收入尚可的工作,有几个知心朋友,独居生活,缺乏感情寄托,没有家庭生活的青年群体。据央视报道,“空巢青年”除工作之外,生活多是在出租房里上网、玩手机和一个人吃饭,靠“买买买”精神慰藉。(2月24日南方日报)

  “空巢青年”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名词。与被动独居的空巢老人相比,空巢青年更多的是主动选择独居,他们有可观的收入,工作的自得,也有爱情的迷茫,独居的烦恼,暗夜里滋生的中国式寂寞时不时噬咬着孤独的心灵,购物成为最大的精神慰藉。

  新华网的报道援引的一项数据显示,国内20岁至39岁的独居者数量目前已经接近2000万人。“空巢青年”既是一种居住状态也是一种心态,笔者很赞同这种意见。空或不空,“巢”总在那里,关键在于心态。同样是离家打拼,若认为是人生必经阶段,则信心满满,斗志昂扬;若认为是背井离乡,则满目萧索,黯然神伤。有的人工作、娱乐、交友,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紧凑生动,非常享受这种独居状态;有的人则被动、悲观,兴味索然,被孤独、沮丧包围,成为都市里的孤岛。其实,他们空的不是家的摆设,而是缺乏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实际上,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人才高速流动亦是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孤独、寂寞、苦闷侵扰各个年龄层,并不应该成为青年人的专属名词。我们既不能将部分都市青年的负面情绪不断夸大并标注上“空巢青年”的标签,也不能对这个日益庞大的群体视而不见。

  2千万“空巢青年”的悲喜不容小觑。首先全社会要关注这种社会现象,帮助年轻人找到纾解不良情绪的出口。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平衡区域发展,多多兴建一些适合年轻人居住的青年公寓、廉租房、公租房等,商家多推出适合独居者的衣食住行用品和模式,帮助“空巢青年”改善生活状态,减少生存压力,提升生活品质;另一方面要避免标签化、面具化对待某个群体,不要以偏概全,任由非理性思考蔓延。而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年活动,搭建交际平台、化解人际隔膜,鼓励青年人走出“空巢“,“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年轻人自身更要努力,别让生活“空巢”变精神“空巢”。积极参与发展兴趣、具备公益导向的社会组织,从多元多姿的活动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及奋斗目标,从扶危济困、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当社会能够平和、宽容、正确看待“空巢青年”,同时当代年轻人内心丰盈,生活充实,向好向上,当年轻人在自己喜爱的城市里找到理想落地的“家”,“空巢青年”可能只是一个特立独行、追逐梦想、快乐多过寂寞的青春剪影而已。

标签:

责任编辑:陈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