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青年过得还好吗?
“空巢青年”作为一个新兴词汇横空出世,主要说的是那些离乡背井到大城市孤身打拼的年轻人。典型的空巢青年可能是这样的:二三十岁,在城市里有体面的工作,租住一居室或隔间,吃外卖,手机电脑控……近日,《“空巢青年”生活报告》显示,空巢青年普遍比普通青年感觉更孤独。据新华网援引的一项数据显示,国内20岁至39岁的独居者数量已接近2000万人。空巢青年的生活现状如何?他们有哪些苦闷,如何排解?
空巢青年的故事
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工作上
今年春节,27岁的吴小宇从广州回到惠州过年,被父母催婚无数次。她一面享受着家中的温情温暖,一面庆幸自己独自一人在外工作。她开玩笑说:“独自在外打拼,比起在父母所在的城市工作,不必天天面对面听父母反复唠叨婚姻大事,也是幸福的。”
吴小宇自2012年毕业后一直在广州从事音乐教学工作,打拼近5年,现今她租了一间店面开办音乐教学培训班。在学生及其家长眼里,小宇是个独立、上进并且乐观的女性。但只有小宇自己心里清楚:这几年来,无论是早几年的无依无靠孤独感,还是创业以来面对生源招收和同行竞争等压力的苦闷,好几次她都以为自己快要撑不下去了。每个月,店铺租金和房租加起来是笔不小的开支,小宇算了一笔账:租金和日常开支加起来,每个月需有1万元收入才能勉强持平。
“电话那头的父母总是催着我回来惠州发展,但我不甘心,我的事业才刚起步,怎么能说放就放。”小宇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上,无论是管理、教学、招生,她都亲力亲为。每日难得的休闲时间她都放在了练琴备课上。《“空巢青年”生活报告》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空巢青年们在工作中投入了更多精力。
羡慕能常吃上妈妈做的菜的朋友
“不能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就想办法适应。”2017年是潮州人小陈在惠州独自打拼的第4个年头。她和同事租住一间屋子,分别支付1000元房租,按照她每个月8000元至10000元的收入,日子过得还算宽裕。
小陈说:“大学刚毕业时,选择了惠州这座城市。从原来的月收入2000元起步,换了两份工作。如今通过努力改变状态,这座城市愿意接纳我的这份努力,这是我几年来的欣喜之处。”小陈在私企工作,月休只有4天时间,几乎是一年才能凑齐假期回家一趟。“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很羡慕周围的一些朋友家在惠州,逢年过节哪怕工作再忙也能赶得上回家吃顿妈妈烧的菜。”对于小陈来说,她的孤独来自于不能很好地陪伴家人。
记者了解到,空巢青年的概念包括与父母及亲人分居、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根据一项调查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空巢青年面临的最大苦闷在于缺乏情感寄托。
小陈已单身3年,虽然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但也有想要结束单身的时候,比如生病的时候没人照顾,遇到困难时的无助,“无力的时候忍不住想找个肩膀靠靠,但始终没发现适合自己的。”向来对家人报喜不报忧的她遇到难过时,不愿和家人提及。而面对同事时,情感毕竟不如“发小”,很多心里话小陈觉得难以启齿。
空巢青年如何排解孤单感?
厨房里有怀着居家煮饭宏图大志时买下的全套单人厨具,但饮食主要靠便利店和外卖;长时间在手机屏幕、电脑屏幕之间无缝切换,头发保持不出门不洗的“听说油头很流行”的风格;水果买多了怕坏只买两三个;丢垃圾害怕不小心把自己锁在门外……网上用几个简单的生活事例凸显空巢青年的孤单。
有网友免不了还调侃自己一番:“孤独得像条狗,和Siri做朋友”,更有文艺的网友将这种状态总结为 “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于是,“买买买”成了对自己好的理由,手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电视剧、综艺节目成了让人开怀的乐趣所在……
下班必打开电视,不是为了看而是为了显得热闹些
在我市一家医院工作的王先生是江西人,大学毕业后独自一人在惠州打拼。他每每下班拖着疲惫身躯回到租的房子里,必定要打开电视机。他说,大部分时间他是不看电视的,但屋里有声音才显得不那么冷清。“打开电视是为了家里有些人气,我的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看手机上。”王先生说,下班后用手机看看新闻、文章和微信跟朋友聊天。
“现代科技发达,手机里的‘Siri’是一种能对话交流的智能语音控制功能。利用这个功能和Siri语音对话,了解天气预报、提前制定日程安排,或帮助我搜索资料等,相当于私人管家。偶尔就和Siri聊聊天也是不错的选择。”王先生无奈地说,每天面对病患,多数时间都在了解患者的需求和难处,却难找到一个合适吐露心声的朋友。
逛网店买买买排解孤独感
平时工作压力山大,单身独居的陈敏表示会借助购物发泄减压。喜欢买化妆品的她平时基本一上班就在忍受客户的坏脾气,因为收入还算可以就没有辞去这份受气的工作。
对她来说,把喜欢的东西买下来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无论是逛街还是上网购物,从护肤品到彩妆买一堆。”她表示,买买买成了她舒缓情绪的途径之一。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网友 “木木”,他说自己就是“化郁闷为食量”,网购了一大堆零食放在家里,不爽就吃上几口,反正也没人管。“本身逛网店这个过程就是一种排解孤单,缓和情绪的办法。”他说网购已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找网上的情感倾听服务
从事文案工作的小詹最近在工作和感情生活中屡屡遇到挫折。当她想找一个能交心的朋友聊天排解烦恼的时候,却发现平时交际圈子太小,想找个人聊天很难。
一次偶然情况下,她从一购物网站上发现 “情感倾听”、“情感心理咨询”的服务,只要输入类似关键词,就能随时找人网上排解情绪,她抱着尝试的心态花了50元。她说:“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在与店家客服聊天之后感觉一下就想通了。以后有问题我还会再找这种服务。”
养只宠物陪伴自己
为了打发独居的寂寞,在记者调查中,空巢青年选择养宠物陪伴自己的占了很大一部分。在我市一家婚庆公司工作的独居青年乐乐被同事称之“猫控”,她在自己身上处处省钱,却动辄给家里的猫咪买各种进口零食和玩具。
例行之事便是上班前盛放定量猫粮、水,每隔两天换一次猫砂给它清理粪便,每个月带它去护理、体检,就像照顾一个孩子一样。即便如此,萌宠给她的回馈还是很多,“每次一回到家,就会看到它眯着眼守在门口,一天的不顺心就此烟消云散。平时我在电脑前做别的事,它就会侧卧在落地窗前陪我。”
他们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
空巢青年更易产生焦虑、抑郁、偏执等情绪
“情感需求是人类的最高需求,‘空巢青年’一词的出现之所以被大家热议,主要是现代人工作压力大,遇到人际交往困惑。”惠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蔡宋华说,不少与父母长期分开、单身独居的青年在面临工作压力、人际困惑、单身等问题上,若郁闷难以自我消解,压抑时间久了,比普通青年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偏执等极端情绪。
“也许有人会认为,他们承受惯了孤独,抗压能力会比常人要更强。但事实并非如此。”蔡宋华认为,不少空巢青年由于离家独自在外拼搏,接触到的人大多是同事、客户等工作关系。有不少空巢青年都有内心包裹和为面子而不愿意把内心向他人敞开的心理。在这个群体里,甚至有些人不愿意重新建立一段感情和友谊,认为维护一段感情很累。因此,导致现在的空巢青年耗费在依附网络的“弱人脉”时间越来越长,对现实社交反而采取一种消极态度。
往往在网络虚拟空间宣泄,沉迷网络有害无益
蔡宋华说,空巢青年喜欢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建立 “弱人脉”暂时排解孤独,找到归属感。这是由于“弱人脉”往往不重视个体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价值观、兴趣和需求成为建立社交的主要原因。通过这种高效精准的社交模式,人们可以轻松地找到同类,通过网络来维系友谊。而现实中的友谊则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面对面交谈比网聊更容易出现尴尬。
“依赖网络寻求感情寄托的不仅仅表现在社交方面。”蔡宋华表示,在接触的案例中,许多空巢青年诉苦的对象同样是网络。如当遇到生活中的问题时,寻求百度搜索答案;遇到难过的事情,通过网购、网络陪聊来缓解情绪;百无聊赖时,用上网看剧、玩游戏来填补空虚……“无论是哪一种,因为在虚拟空间里发生,这些方法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情绪宣泄的渠道,经过短暂的宣泄后,应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回到现实生活中,沉迷其中有害无益。”蔡宋华说。
此外,不少人把养宠物作为陪伴自己的一种方式,而蔡宋华认为,养宠物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如何“空巢”不空心?
走出去寻找有相同爱好的群体,丰富自己生活
去年9月6日,《空巢青年是个伪命题,他们或是对英雄主义的最好诠释》一评论员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作者认为,将空巢青年的标签直接贴在广大奋斗在城市中的青年身上并不妥当,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其奋斗群像,“空巢”是几代人的人生中必然经历的阶段。
蔡宋华同样认为,“空巢”是人必不可少的一个历练。在这段时间里,关键是看自身能否认清自己性格中的不足,承认不足并调整好心态。蔡宋华表示,人始终存在于社会中,在每日24小时里,除去8小时的工作和8小时的睡眠,还剩下8小时的生活时间。“这个8小时更应该合理地安排和利用。”蔡宋华建议,空巢青年更应该走出去,多与人打交道,培养兴趣爱好,并在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群体。可以从户外运动、健身、旅游、参加培训班等方式,找到同类。
记者陈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