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二维码乱象多 手机“扫一扫”钱就不见了
虚假二维码骗局并非孤例。在广东破获的一起二维码诈骗案中,犯罪分子通过将商家收款二维码更换成植入木马病毒的虚假二维码,获取消费者的手机信息和密码,扫码盗刷获利90余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二维码制码技术几乎零门槛,不法分子将病毒、木马程序、扣费软件等植入二维码,消费者扫码被盗刷现象时有发生。
针对消费者扫码遭诈骗,摩拜单车负责人称,车身上原二维码被虚假二维码所覆盖,用户扫描的是不法分子的诈骗二维码。
还有不法分子直接诱导用户扫描带有木马病毒的二维码。比如,浙江就多次发现不法分子以扫码得红包的形式诱导用户,一旦用户扫码,手机就会感染木马病毒,各种信息都被窃取了。此外,有些不法分子通过拍照、截图、远程控制等方式获取用户付款二维码,盗刷用户银行卡。
“以二维码作为入口的新型互联网诈骗案件层出不穷,但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没有防范警惕性,消费者个人很难防范。”浙江省网警总队有关负责人说。
业内人士介绍,二维码就是一张能存储信息的拥有特定格式的图形,个人名片、网址、付款和收款信息等都可以通过二维码图案展现出来。
记者在网上搜索“二维码生成器”,发现了205万多个搜索结果,大部分的二维码生成软件可以直接在线使用。
“任何人都可以制作二维码,而且生成的二维码没有办法溯源,也没有相关的管理机构提供认证,这给警方侦破二维码诈骗案带来了很大困难。”浙江省网警总队工程师介绍。
“主管部门应该使用技术手段对二维码进行域名解析,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管平台对二维码进行检测,过滤不良信息。”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陈铁明教授建议,“可以考虑建立二维码中心数据库。有关部门应对二维码的发布内容进行备案审查,对二维码的发布平台进行资质鉴定,对二维码的发布者进行实名登记,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责任追溯机制。”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