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新年走“大运” > 要闻 > 正文

江苏:千年运河 今朝更美

历史、现实、未来交汇交织,文化、生态、富民共融共生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贺广华 姚雪青   2017-12-21 10:02:00
连通8个设区市、长度690公里,共有7个遗产区、28个遗产点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江苏段以历经千年时光的厚重文化积淀,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

  比利时布鲁塞尔,表现中国大运河历史故事的歌剧《运之河》,令观众沉醉其中,谢幕近10次,掌声长达20分钟,不少西方观众也因此成为“运河迷”。

  连通8个设区市、长度690公里,共有7个遗产区、28个遗产点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江苏段以历经千年时光的厚重文化积淀,吸引了世界关注的目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江苏把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弘扬地域特色文化的重大载体,着力推动从文化遗产保护为主向文化带建设转变,从单一文物部门为主向党委政府统筹、多部门协同推动转变,从以线性河道设施保护建设为主向实现河与城、河与人的和谐共生方向转变,让历经沧桑的千年运河风采依然。

  活态保护,渐成社会文化自觉

  吴王夫差广场,扬州城的历史原点:公元前486年挖下第一锹土的古邗沟,在此与宋代的淮扬运河交汇相融;远处,是1956年裁弯取直重新修建的京杭运河。大运河宛如玉带,串联起两岸瘦西湖、天宁寺行宫、个园等数个世界文化遗产点。

  “人开河,河惠人,运河与扬州同根同生。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我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要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典守珍护,永无止境。”扬州市文史专家顾风说,应注重大运河活态保护、整体保护,把握好点、线、面的关系,处理好河、城、人的关系。作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和沿线首家公布实施保护规划的城市,如今扬州已为运河遗产保护划定红线,叫停所有可能对运河遗产产生破坏的项目;多部门同时参与、协调推进,让“活着的运河”和历史遗迹原汁原味地展现魅力。

  助力“生态运河”,当地企业开发的绿化混凝土护坡等科技项目广泛应用于运河沿线;专家学者投身大运河遗产资源调查及技术研究,为实施抢救、修缮、保护提供智力支持;上千人的大运河志愿者队伍、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分段巡查、宣传讲解……守护大运河,正成为扬州人共同的文化自觉。

  用吊桶取井水,洗澡用浴桶,方便用马桶,做饭用煤炉……在江南运河苏州段的平江、山塘历史文化街区,很多原住民仍然住在传统民居里。而一旦在老宅里铺设水管、修建厕所,又可能影响到整体建筑结构、历史风貌。

  改善民生,也是运河文化遗产活态保护的一部分。苏州综合整治背街小巷,重点整修沿河建筑立面、修复驳岸河埠、截流污水、改造管网、监控河道环境。在保护古建筑原有砖木结构的基础上,结合新材料提升改造,既保有古建筑的完整性、真实性,又让原住民能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图景。

  疏浚畅通水网,保护修复湿地,配备沿河步道、亲水平台、廊架亭台……苏州等运河沿线城市充分利用运河文化和景观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运河公园、生态走廊、文化空间,让大运河真正成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文化惠民工程、“共建共享之河”。

  传承创新,运河“非遗”更添生机

  虽相隔千里,无锡惠山泥人阿福和天津泥人张,在工艺、彩绘、造型上却有诸多相似之处。“运河使文化得以交流与传播。”惠山泥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建高说,如今这个“非遗”品牌已成为江苏乃至中国对外交往的文化名片。

  今天的大运河,依然流淌着动人文脉。常州运河五号文创街区、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聚集区、宿迁水利遗址公园……江苏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大运河这条灵动的文化长廊串联起沿岸各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创新注入活力,运河文化在发展中得到弘扬。日前,记者漫步在无锡环城古运河两岸沿线,看到昔日繁华昌盛的城市工业遗存走廊,已经嬗变为一条熠熠生辉的文化产业带。当地文史专家杨建民介绍,风光秀美的运河公园曾是当年“米码头”所在地,如今汇集了民乐馆、周怀民藏画馆等文化艺术场馆,成为不折不扣的“文化码头”;修建于茂新面粉厂原址的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在机器设备的更迭换代中跳动着时代脉搏;运河之畔江南规模最大的蚕丝仓库,变身为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吸引20多家企业和“非遗”大师工作室进驻,形成以文化艺术为带动、互补性强的产业集群,年产值近9000万元。

  大运河在宿迁皂河镇拐了个弯,成为沿途繁盛而热闹的一景。龙王庙戏楼上,一曲《状元打更》正在上演,这是源于清代中叶的“拉魂腔”,上世纪初正式定名为柳琴戏。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口授心传”,柳琴戏成为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苏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宿迁重新修葺国家文保单位龙王庙行宫,组成宿迁龙王庙行宫柳琴戏剧团;在古装戏基础上增加了时装戏,在传统演绎中添上了新的元素,受到了观众欢迎和好评。

  “大运河之水滋养着两岸人们的生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技艺、工艺美术、民俗歌谣、民间文学。”宿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正兰表示,“党的十九大提出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鞭策我们以更高的标准传承好运河文化、讲好运河故事。”

  黄金水道,生态文旅悄然勃兴

  纵贯江苏南北的大运河,形成了生命力旺盛的沿运河经济带。如今,这条黄金水道依然是运输体系的重要一环,常年有13个省市的2万余艘船舶运输航行,日通行船舶5000至10000艘次,运河货运量占江苏综合运输总量的两成。

  在繁忙的苏南段,满载的钢材、水泥、油料等大宗货物,成为城市发展的基石;内河航运优势、市场竞争效益,让依河而建的数百家工业企业、数十个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缀成产业经济带。

  九省通衢的淮安,曾是明清两代的“漕运之都”。如今,淮安市凭借大运河文化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和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叠加优势,打造“大运河传统文化习俗+生态旅游”。运河沿岸传统的渔家农屋改造成时尚民宿,人们可以亲手操持土灶,体验民俗风情;上岸的渔民变身农家乐店主,在家里就能赚钱致富;年接待100万人次的清江浦景区,是里运河文化长廊的亮丽起点,运河串联起清江大闸、吴公祠、御码头等文化遗存,绘就一幅“水绿相映、城在园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动人画卷。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表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江苏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悄然勃兴的大运河生态文化旅游,便是探索之一。

  运河沿线城市发展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各具特色:徐州的“大汉雄风、豪情运河”,引来游人如织;“运河第一街”镇江新河街,展现南北文化交融历史;无锡的“蓉湖溯源”“北塘米市”等文化主题景区,注入深厚吴文化内涵……历史、现实、未来交汇交织,文化、生态、富民共融共生。

  《 人民日报 》( 2017年12月20日 01 版)

标签:

责任编辑:孔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