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千古漕运水系文脉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与“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组成,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
大运河文化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是对京城河道、桥闸、码头遗址、沿岸粮仓等文化的再梳理。其实漕运文化也是过去京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已若隐若现的各处水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中之重在通州,如今通州正在加快步伐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这里自古即是京城东大门,水路交通发达。2014年,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北京段大运河有南新仓、什刹海等10处点、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旧城段、通州段所含5处运河水工遗存,玉河故道、澄清上闸等被列为世界遗产点段。
古迹精华
通惠河 京城漕运重要通道
这条全长82公里的河流,曾经贯通北京。据史料记载,最早开挖的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不过到了明清时期,通惠河的范围就变为东便门大通桥至通州北运河的河道。
通惠河一直是京城漕运的重要通道。在建造时期,因为北京城的地势城内比通州高,所以为保证通惠河的畅通,除开发水源,解决水深外,另一个关键就是在不同坡度的河道中,让漕船能顺利通过。为解决这个问题,当时郭守敬建议,“……每十里置一闸,比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大致意思是他希望通过建立水闸和设置斗门,实现既可节水,又便于行舟。最终,通惠河沿线修建有11处控水设施,共24闸,其中广源闸是通惠河上游的头闸,人称“运河第一闸”。
长河 辽代开始五更其名
到了今天,通惠河河道遗存还有三段,长河就是其中之一,而长河历史也颇有意思,仅从名字就可以感受到这条河流见证的历史迁移。这条河从辽代开始,分别名为高梁河(辽代)、皂河(金代)、金水河(元代)、高梁河(明代)、长河(清代)。这条从金代就开通运河,一直是北京城最主要的供水渠道。由于气候适宜、环境优美,京城仕女竞相来长河春游。“长河看柳,高梁桥踏青”,成为多年沿袭下来的京城民俗和传统节日。
南新仓 从粮仓到军火库
如今已很难想象已经是北京知名美食街的南新仓,曾是北京城漕运的重要之地。在元明清时期,每年都会有数百万石漕粮及财物源源不断自江南运到北京,漕运作用可见一斑。所以古时在运河沿岸,也会修建许多粮仓。粮仓因运河而建,也因运河而兴。在数量上,乾隆年间最多,聚集在此已经有13座之多,在当时被称为“京师十三仓”,其中规模最大的便是南新仓。如今在平安大街的东端,还依稀可以看到这座古粮仓的部分风貌。虽然已经不见运河,但这里同样是运河文化重要的所在之地。
南新仓俗称东门仓,在元代北太仓旧基上,于明永乐七年建造而成,是明清两代储藏粮食的官仓之一。为防止水淹,仓廒所选地址比较高,四周筑有高大围墙,地下修有排水管道。民国时期,南新仓改为军火库。新中国成立后,又一度变更为北京市百货公司货仓。
什刹海 马可·波罗写进书
什刹海在如今也是北京重要的水域景观。其中一座南北向的单孔石孔桥,因状似银锭而得名“银锭桥”。这座桥最重要的作用,是划分什刹海。在德胜门内德胜桥建成之后,桥西北部分水面称为“积水潭”,桥东的部分称“什刹海”;在银锭桥建成之后,又将什刹海水面分成两部分:桥西北的部分称为“什刹海后海”,桥东南的部分称“什刹海前海”。
由于漕运和交通因素,北半部湖泊沿岸渐渐成为商业中心,也就是元大都“前朝后市”格局中的“市”,其间茶楼酒肆、商铺作坊十分繁华。尤其是前海东岸至钟,鼓楼一带,米市、面市、绸缎市、珠宝市、鹅鸭市、果子市……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可以说这里正是因漕运繁盛起来的商贸中心。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就曾把这里的繁华写进了他的著名游记里。
积水潭 因“洗象”曾称一景
这里曾是大运河北端最大的码头,在历史上还被称为鸡狮潭、海子、莲花池……积水潭原是高梁河上比较宽阔的一带河身,为永定河故道,在金代被称为白莲潭,位置在金中都城的东北郊。金代统治者在这片湖泊沼泽上兴建了太宁宫,作为皇帝的行宫,并大大开拓其水面。
积水潭曾是漕运的总码头,也曾是皇家的“洗象池”。从元代起,来自暹罗、缅甸的大象,就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在夏伏之日,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在当时也经常引发市民围观。到了后期,虽然不用做这个功能,依旧受到文人喜欢,其中作家老舍先生就最爱积水潭。他曾说:“面向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大运河的
那些桥
说到大运河文化带的桥,也有很多值得考究的地方。比如高梁桥,是明清时期自西直门往圆明园御道的第一桥,乾隆年间,曾在此修建码头行宫,现存石桥为清代重建;,元代称澄清上闸;东不压桥,元代为木桥,称澄清中闸,民国改建为单孔石拱桥;永通桥,是京东重要的桥梁,为通州大道的咽喉,为通州八景之一“长桥映月”;通运桥,俗称“萧太后桥”;通济桥,位于通州城北关外,是通惠河汇入大运河河口上的桥梁,因护栏两端的戗栏兽是伏卧猛虎而成“卧虎桥”。
■大运河的
那些码头
说到漕运肯定离不开码头,大运河文化带也有不少知名的码头,比如通州城北,明代建立的葫芦头码头,北运河来的粮船此先要停靠在通州北门东侧的石坝旁,漕粮需要人夫搬过上石坝;张家湾码头,曾是元代通惠河的重要码头,因元代万户张瑄督海运驻此而得名。运河改道后,码头废弃,但遗址尚存;里二泗码头,位于张家湾东部,是古代张家湾镇的一个重要阀口、码头,往来的商船、商人云集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