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百姓生活 为时代放歌
“不敢说,《列车员的‘苦乐春运’》是一篇多么优秀的作品,但至少,它是一篇活色生香的采自一线、带着‘露珠’的新闻。”
这是本报记者杭春燕对自己写的一篇“新春下基层”报道的评价。包括她在内,整个春节期间,新华日报数十名记者背起行囊,拎起相机,足迹踏过南北江岸,异乡阡陌,写百姓生活,为时代放歌。一篇篇有情、有景、有人物、有故事的鲜活报道,迎接和昭告春的到来。
不同口音、不同语言的“新年快乐”
“今天大年三十,给各位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们拜年啦!”除夕当天,南京市儿童福利院自编自导自演一台精彩的本院春晚上,孩子们异口同声一句“新—年—快—乐”,成为记者唐悦印象最深的春节记忆。
快乐的不仅是孩子们,记者新春下基层,在田间地头、城市街区、企业车间……收集到无数不同口音、不同语言的“新年快乐”。一张张笑脸,一声声问候,融汇成“春节进行曲”中的美妙音符。
腊月二十九,寒冬凛冽,大丰市大中镇元丰村一组村民郭兴云家中却春意盎然。记者刘宏奇来访时,大哥、二哥、姐夫几个人在打牌,姑嫂几个在厨房烧饭做菜,四五个孩子在房间看电视、上网。这个三峡移民大家庭10年前从重庆云阳县来到大丰,从最初当地话听不懂,自行车都不会骑,到如今在市区买了套125平方米的新房,开着“苏J3V538”小汽车,成了远近有名的“蒜老板”。记者辞别时,郭兴云全家异口同声地说:“好政策才有好生活,祝所有人新年快乐!”
“Happy new year!”除夕夜,家住苏州枫情水岸小区的美籍居民Jerry Bethurum穿着围裙,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见到记者郑其婷,热情的洋小伙说完英文又讲中国话,句句不离“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经济发达的苏州,如今是数以万计老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大多已是“苏州通”,在苏州不仅有自己的事业,同时也有着自己的交际圈。法国人Alex Dube、德国的Peter……这个春节,记者小郑结识了一大帮洋朋友,她在《过个中国年,“老外”并不见外》中欣喜地写道:“剪窗花、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如此中国味十足的传统习俗,正慢慢渗透进苏州老外们的生活。”
故地重游,收获喜人景象
绵竹变新了,变美了,2年前再建的汉旺新城,仿佛是从规划图上立体地“跳脱”到了人间。“这个新年所见最美的,莫过于新建农舍外墙上一幅幅手绘的鲜艳年画,我惊叹于这份年画背景下的灿烂。”汪晓霞动情地说。
春节返乡第一天,四川籍记者汪晓霞就急迫地驱车赶去绵竹。2009年春节的大年初一,她也曾走进绵竹,沿途所见倾倒扭曲的“年画”,成为她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记忆。故地重游,今番却收获喜人景象,百姓日子红火的背后,是江苏援建队伍连续两年放弃春节休假,加班加点建设新城,终于成就绵竹“年画背景下的灿烂”。
行走在故乡海安县曲塘镇的通扬河畔,整齐的驳岸,洁白的栏杆,让曾在河边生活了20多年的记者陆峰眼前一亮,政府投资老通扬河整治项目,让这处千年运河呈现出“靓丽今生”;程长春亲眼见证渔民汪洪来年前喜迁新居,从颠簸的船上住进了园林般的“西墅花园”;汪滢在报道中写出了泰兴拖拉机手朱国安的喜悦:半年时间就赚回了购机成本,节前更是收获政府一份大礼包———市农机局通知领取购买农机的国家补贴,共计3.9万元……
摄影记者肖勇,则用他的“长枪短炮”,记录下了一群外乡民工兄弟的火热生活。大年三十中午,肖勇来到宁杭铁路专线南京至溧水段的施工工地,看到宿舍门上都贴上了春联,家属们三五成群地在集体食堂包饺子,首次在工地过年的小夫妻正忙着布置“新房”;身着新装的孩童在奔跑嬉戏……强烈的拍摄欲望在肖勇心头涌动,相机快门不停“咔咔”,一组喜庆欢乐的《工地过大年》就这样诞生了。
新春下基层,记者用脚步丈量生活
“晚上6点,鼓楼医院急诊大厅,护士方方开始了她的急诊夜班。在输液大厅带患者寻找座位,给患者扎针、调控药液速度、换药袋、拔针、处理输液管回血、药液停滴……短短十几分钟,她已在输液大厅、抢救室、注射室、内科诊室之间跑了20多个来回,额头开始冒汗。”这是《年关,与最忙的人同行》中的一个镜头。
“急诊护士自己病了没时间看”、“快递员送货最怕吃到闭门羹”、“反扒志愿者过年如过关”…… 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在“忙年”,但还有很多人,也在忙个不停,他们为了大家能过个平安年、幸福年,坚守平凡的岗位,他们是在为别人“忙年”。本报记者唐传虎、黄伟、曾力莹、严云霞走近这些特别忙碌的普通人,与他们一同上班、一同奔波,零距离体验他们在这个特殊时段的辛劳与奉献。
在春节这个特殊时间节点,本报记者下到生产、生活一线深入采访,对自己同样是一种升华,一份收获。
刚进新华日报的年轻记者杨频萍,感触最深。刚接到下基层的任务时,她脑中还是一片茫然。寒冬腊月,她早晨5点钟就来到车站,跟值班站长跟了一天,像“飞毛腿”一样现场跑了无数个来回,遇到了“淮南民工丢钱”等一连串真实的故事,思路豁然开朗。她写的《车站站长:从早到晚忙得像打仗》见报后,杨频萍说,“记者的新闻不仅是用脑子,更是真正用脚步来丈量文字的广度和深度的。”
这个春节,新华日报记者的足迹几乎踏遍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步履铿锵——记者李先昭专门赶到睢宁县参加“外出务工人员看睢宁”活动,在火热的现场下进行“冷思考”,做出“越来越多苏北民工回流在家门口打工”的前瞻判断;记者李仲勋亲身体验和分享了张家港永联村234户居民集体分房的喜悦,对苏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走势的认识又深了一层。
“在新春走基层报道中,看到了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这比看官样文章要强百倍。”一名在省级机关工作的新华日报老读者如是评价。
这个春节,新华日报记者们“在路上”收获成长。正如记者汪晓霞说的,“新春下基层,累的是身,愉悦的却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