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题写新华日报报头的故事
1966年,报社举行庆祝毛主席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两周年纪念活动。
报社职工怀着喜悦的心情传看毛主席题写的报头(晓庄提供)。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久,在北京中南海举行的欢送南下干部的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宣布了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关于在南京出版《新华日报》的决定。随后,毛泽东第一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于1949年9月17日正式启用。
1953年2月22日,毛泽东经过四天三夜的长江航行到达南京视察。第二天上午,就在一张中国人民革命委员会的信笺上,给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柯庆施写了一封信,并为《新华日报》第二次题写报头。信中说:“建议《新华日报》换一个报头,原报头太垮。”柯庆施当即把主席题字交给报社负责同志。全报社职工欢欣鼓舞,加班加点,精心制版,很快于2月25日启用了新报头。
1964年7月29日,毛泽东在几张宣纸上写了多个“新华日报”报名,其中“新华”两字写得最多,还将自认为满意字的右上角圈了双圈,附信寄给当时的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信上说:“新华日报报头写得不好,宜换过。现重写。如可用,则在今年国庆节改换为宜。如不可用,请退回重写。”
2007年12月30日,时任江渭清秘书、后任新华日报总编辑的金靖中在家中向记者讲述了当年的情景。
他回忆说,“当机要秘书将主席的信交到我手上后,我立即转交江书记。看完信,江书记又惊又喜。因为省委从没请求主席重写报头,主席此次是主动重写,完全出乎意料。何况这已是主席第三次题写报头,在全国党报中绝无仅有,充分体现了主席对新华日报的厚爱。”
金靖中说,省委要求新华日报从主席划圈的字中择四个字做报头,按主席信中要求于国庆节启用新报头。今年86岁、时任新华日报代理总编辑的高斯当日也向记者回忆道:“接到省委转来的主席的信和字,我们无比激动。当时没有复印机,就赶快安排摄影记者拍照,安排制版。大伙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传看主席的题字,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可怎么也看不够,那个高兴的心情没法描述,很多职工激动得满脸通红……”
1964年10月1日,也就是建国15周年的喜气日子,新华日报正式启用毛泽东第三次题写的报头,并沿用至今。当天的报纸一版,并排刊登了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大幅照片,报眼则加框刊登了“致读者”词,全文如下——
“毛主席最近重新题写了《新华日报》的报头。这个新报头在万众欢腾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的时候,同江苏全党和全体人民见面了。毛主席为我们题字,是对我们的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我们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毛主席的关怀和期望。我们要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把《新华日报》进一步办好,把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搞深搞透搞好,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把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毛泽东三次为新华日报题写报头,已成为中国新闻史、报业史中的一段佳话,成为新华日报宝贵的精神财富。此外,从书法角度讲,也体现了毛泽东对书法艺术不断追求的精神和谦逊的品德。毛泽东对于书法非常认真,三次题写报头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事实上,也是一次比一次写得好,有个逐步演进走向成熟的过程。
老报人、书法家赵绍龙认为,毛泽东第一次题写的报头,结体和用笔都比较严谨,而第二次题写的报头更见洒脱,其中“华”字,从第一次的繁体行书改为标准草书。第三次题写的报头,浓墨间或出现枯笔,笔力更为老到,结体放中有收,每个字都显得非常紧密。如“华”字,一长竖一长横在纵放中显出气势,而中间三小横和最后两点,则凝聚在中间,收得很紧,体现了放与收的辩证关系。毛泽东题词的这种内质,也是革命家的人格精神与中国书法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