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专题2017 > 新华日报创刊80周年 > 历史回眸 > 光辉历程 > 正文

0

“新华之友会”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12-09 13:09:00

  报纸联系群众的创举:“新华之友会”

一九四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新华之友会”成立大会。

邗“新华之友会”会徽。程光摄

  在传媒业发达的今天,“读者会”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名词。鲜为人知的是,早在近60年前,《新华日报》就成立过全国各级党报中最早的读者组织——“新华之友会”。

  目前居住在合肥市的陈向东,今年已经82岁高龄。59年前,他是南京《新华日报》编委、社会服务室主编,负责报纸的群众工作。打开尘封的记忆,老人回顾起“新华之友会”的成立过程:

  1949年9月中旬,报社收到了读者、南京大三元酒家经理胡翼文的来信,建议“组织《新华日报》读者之友会”,“作为报社联系广大读者的纽带,读者之友会可通过建立读报组、组织读者晚会等形式,及时了解读者的想法和建议,为报社真切掌握民情,加强宣传的针对性提供帮助。”

  陈向东向报社领导汇报后,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新华日报》于9月19日全文发表了该信,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纷纷来信表示支持。社长石西民和总编辑杨永直专门邀请胡翼文到报社进行了面谈,随后报社编委会又专门就读者之友会的组织形式、领导机构、会章、会员登记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在取得一致意见并报请市委宣传部同意后,将创办“读者之友会”的工作交由社会服务室负责,由陈向东牵头。

  经过一番准备,10月26日,首批800多位读者在“工人之家”举行了“新华日报读者之友会”(简称新华之友会)成立大会。会上宣布“新华之友会”的领导机构是干事会,同时宣读了37条“新华之友会”章程,明确该会是“以加强读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政策、马列主义及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与研究暨各种健康的社交活动为宗旨;以组织会友读报,学习时事政治、举办各类座谈会、演讲会、联欢晚会等健康的业余文化活动为主要任务。”

  次日,《新华日报》在头版发表了“新华之友会”成立的消息,同时在报眼位置摘要发表了该会的宗旨、任务及会员入会基本条件和报名登记办法。此后,又接连数日发表了该会征招会员的启事,报道了该会组织会员学习毛主席《论人民民主专政》和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两次大型学习活动的盛况,扩大了该会的社会影响,推动了全市读报组的发展。至1949年底,全市读报组为2684个,参加者为45709人,其中既有干部、教师、工人、职员等有稳定职业者,也有大量会员是在校学生、家庭妇女和失业人员,其影响几乎遍及市区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

  对当年的一些细节,陈老还历历在目。“新华之友会”的干事会还下设办公室并装了部电话,吸收热心公益且有些活动能力的5位男女青年读者负责同各方联系,接待前来咨询会务和入会条件及手续的各界读者。参加办公室活动的热心青年男女,都是义工性质,不计报酬,每天只由报社免费供给一顿午饭,凭饭票到报社食堂用餐。

  “成立‘新华之友会’,这在当时的全国各级党报中是唯一的一家。”陈老说。作为一个以读报学习为中心的群众性学习组织,“新华之友会”有组织、有领导、有目的地指导读者开展读报学习、时事讨论,定期举行政治形势、时事政策专题报告会。还邀请党政军首长和学者名流作专题报告和演讲,把广大读者和知识界朋友吸引和团结在党报周围。

  “新华之友会”的创立和迅速发展,对于宣传党的政策和人民政府的法令法规,解除群众疑虑,提高群众政治觉悟,稳定解放初期南京的形势,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市委的重视、支持和赞扬。市委宣传部曾数次专门就读报组的发展和影响向华东局宣传部作书面报告。它不仅带动促进了全市学习时事政治之风的兴起,而且会友间还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团结互助活动,帮助一大批失业失学者解决了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当南京市各单位招干、招工、招生时,“新华之友会”都及时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向相关单位先后推荐并被录用了数百人,还有不少人经报社推荐和考试,被招进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和政府机关,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据老报人刘彦回忆,石西民同志不仅经常过问“新华之友会”工作的计划、进度,还多次为会友作学习辅导报告和政治形势报告。在石西民所写的《<新华日报>在南京复生》一文中,说“新华之友会”是解放初期南京《新华日报》“采取多种办法扩大与读者联系的一个特点”,是“通过报纸加强党与群众联系的一个创举”。

  这一创举,大约在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后停止了。陈向东老人至今还保存着一枚“新华之友会”会徽,在70周年报庆前夕,他将这枚会徽寄给了报社收藏。

  新华之友

  有哪一张报纸,人民群众宁愿冒着生命危险来支持她、保卫她?有哪一张报纸,通讯员对她终身痴情,或者数十年如一日给她供稿,或者耄耋之年仍是她的热心读者?《新华日报》就是这样一张真正的人民的报纸,70年的光辉历程中,她与人民群众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受到人民群众最大的爱戴。

标签:

责任编辑:王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