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博会,打造全球物联网“超级生态”新支点
在产业界,中国崛起曾被程度归因为“后发优势”。但在物联网领域,“无锡经验”却意味着中国的“先发优势”:首屈一指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崛起为一个不断吸引全球科技、产业精英的“超级生态”。而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又将为这个“超级生态”提供新的支点。
2017年9月10日至13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以下简称物博会)在无锡举办。博览会是国内首个国家级、规模最大的世界物联网行业博览会,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全球性行业大会,它本质上是一个高效的平台和长期的机制,它对中国,乃至世界物联网产业发展有着非凡意义。
物博会的“平台价值”在于,它吸引着来自全球物联网相关领域最优质的生产要素,包括最前沿的技术、最优秀的科学家、最具商业雄心的资本和创业家。通过这个平台,生产要素能最快地、最有效地配置到行业前沿。
物博会更有着不容忽视的“机制价值”。物联网技术固然拥有无限可能性,但其应用也呈现出分散化、乃至模糊化的特点。因此,是否拥有良好的商业前景,成为了一项技术能否真正崛起的关键。而物博会则提供了推动技术和产业对接,实现两者互相促进的“长效机制”。
物博会在无锡落地生根,并快速崛起为世界级品牌,这背后是无锡找到了独特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无锡经验”:在一个新兴产业勃兴之初,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不能忽视优质公共服务和相关配套制度的供给。“无锡经验”,这是中国产业界探索出的又一条“弯道超车”之路。
从吸引科技精英到产业精英
在产业界,那些声名卓著的展会背后往往是主办地的“实力”和对产业潮流“引领力”。汽车,是人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作品。现在,世界上最著名的车展也都位于德国和美国。因为,德国人发明了汽车,而美国则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同样,在方兴未艾的物联网产业革新大潮之下,无锡的世界物联网博览会越发吸引全球的目光。
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已成为行业的最大盛会。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的总体框架,可概括为“1+10+1+1+8”,即1场主会议、10场高峰论坛、1个物联网应用和产品展览展示、1场IEEE智慧城市国际会议以及8场系列活动,规模和规格将超过以往。
与往届相比,大会专业化、国际化程度更高。中国工程院等顶级科研机构成为大会支持单位,国际电信联盟(ITU)、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自动识别实验室联盟(Auto-IDLabs)等众多国际顶尖机构也受邀加盟。此外,大会还新增了人工智能、窄带物联网、智慧体育等高峰论坛,更多国际前沿议题将在大会期间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参与度也比往届更高。比如,大会部分论坛由阿斯利康、华为、浪潮、网易等龙头企业直接承办。峰会演讲嘉宾则在专家学者的基础上,突出了企业家群体。为何企业精英越来越和科技精英一起,双双成为物博会“主角”?背后趋势不难理解。
世界上,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发现都需要科学家和发明家,但技术作为一个产业崛起,则需要极具企图心的企业家群体。企业家群体的存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得以提高。他们将市场的需求和技术进行对接,反过来又驱动市场资源,包括资本和智力不断推动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和应用。
物联网行业同样需要企业家群体深度参与。实际上,物联网一开始就比互联网要更加“应用导向”。在美国,互联网的发明源自于军事通讯研发的“外溢”。
在中国,物联网的勃兴则得益于中国的产业实情,即中国的传统制造业迫切需要一次转型升级,而物联网则是转型升级的重要技术支撑。这个模式并不复杂,即传统产业需要物联网进行改造和提升,而这种基于商业驱动的应用深化,才是一个产业发展最持久的推动力。
参与物博会的巨头都是在互联网时代如鱼得水的行业领军者,现在,它们又看到了物联网的新机遇。近年来,随着物博会的成功举办,国内外产业巨头不断向无锡集聚。
今年以来,已先后有阿斯利康、中电海康、阿里巴巴、浪潮、华为等多家重点企业与无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其中,阿斯利康物联网医疗、阿里集团“双创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已落户。此外,瑞士、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也派出相关机构来无锡了解物联网产业发展并寻求合作机会。
阿斯利康是全球知名的制药公司,2016年10月,阿斯利康参加了上届物博会。该公司中国副总裁,信息技术部与商业创新负责人徐晶对《南风窗》记者说,参加物博会后“深受启发”。她透露,就在当月,阿斯利康便与无锡当地区政府在一周之内提出了健康物联网的设想。去年10月8日,双方签署战略备忘录。今年6月,中国商业创新中心正式交付阿斯利康使用。
阿斯利康将基于物联网的商业创新中心“神速”落户无锡,这只是跨国巨头、国内名企涌向无锡,进军物联网创新的一个截面,相似的故事非常多。那么,嗅觉一向敏锐,擅长全球配置资源的巨头们为何青睐无锡?显然,巨头们看中的是无锡物联网产业的“超级生态”,这是无锡在全球物联网产业竞争版图中的“先发优势”。
产业集群效应打造先发优势
物联网恐怕是最需要“生态圈”的产业之一。物联网部分层次的技术,比如传感技术已日趋成熟,但更深层次的技术和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一个较为完备的生态是必须的。
资金、智力唯有在一个“生态圈”中高度积聚,才能形成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持久推动力。一个生态圈便是一个企业集群,企业之间寻找合作伙伴的成本被大幅降低,从技术研发到具体应用的链条也会被大幅压缩,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徐晶对《南风窗》记者强调说,“集群效应”是无锡物联网产业非常大的优势。她分析说,医药产业的创新既包含了药物创新和商业创新,两者都会运用到物联网技术。药物创新和商业创新往往越是融合到一起的,特别是商业的创新,比如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等,更需要“落地”,这就离不开与当地医疗机构和其他伙伴的合作。
这些方面,在无锡都更容易找到优质的合作方。比如,无锡鸿山物联网小镇的新瑞医院已成为健康物联网的试点医院。今后,将由点及面,提升健康物联网的应用水平,并通过在无锡的创新实践,将这些成功的技术、经验和模式推广到其他市场。
徐晶还表示,医药研发对智力集聚和高端人才有着极高要求。在无锡,政府部门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了有效的公共服务和机制,比如院士工作站,比如阿斯利康和江南大学联合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等。
打造健康物联网示范基地,这对阿斯利康和无锡来说,是一种双赢。那么,为何地方政府引入行业领军企业这么重要?
物联网特别是医疗物联网这样的“朝阳产业”,前景固然美好,但现实之下却需要极其雄厚的技术积累和资本支撑。中小企业或创业者基本上没有这个能力,唯有全球性的巨头才具备这个实力。更重要的是,巨头的研发还会在当地形成一个强大“外溢效应”,带动一个医疗物联网“附属”企业集群的崛起。
显然,无锡也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巨头的“技术外溢”和“产业链带动”效应,这是强化物联网产业生态圈凝聚力,最终打造一个物联网“超级生态”的最高效路径。
截止2016年,无锡市物联网核心产业营业收入2100亿元,从业人员突破15万人,增幅连续三年超过30%,形成了涵盖感知、网络通讯、处理应用、关键共性、基础支撑的产业链。即便从全球范围看,无锡的物联网产业集群也是首屈一指的。
实际上,除了2000余家新兴的物联网企业和纷至沓来的外部巨头之外,无锡原有领军企业们也开始布局物联网,红豆集团就是代表。2015年开始,红豆启动了“智慧红豆”战略,旨在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目前,红豆已与全球最大的管理及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埃森哲签约合作。
埃森哲负责红豆项目的总监吕小捷对无锡的“物联网环境”赞赏有加。“无锡有天时、地利和人和”,他对《南风窗》记者说,一是国家政策,“中国制造2025”提出,这是天时。二是无锡是传统产业重镇,有利用物联网,推动传统产业改造的土壤,这是地利。三是当地政府,以及红豆这样的领军企业已形成了物联网发展共识,并起到了示范,这是人和。
现在,越来越国际化的物博会又给无锡带来了新的契机,更多国内外产业巨头的到来,将不断强化无锡的“生态圈优势”。2017世界物博会可以说是国内外巨头们的“大会师”。本届物博会,由超过5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构成的“最强阵容”将整齐亮相,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科、中国兵器、华为、海尔、美的、阿里巴巴、腾讯、浪潮以及微软、IBM、英特尔、爱立信、阿斯利康等。
其中,西门子、博世、大陆集团、蒂森克虏伯、英飞凌等“德国军团”将成为本届展会的一大亮点。作为“工业4.0”的策源地,“德国军团”的到来背后,显然是看到了无锡物联网产业在工业应用,特别智能工厂应用上的前景。
实际上,无锡物联网产业一直都是“应用导向”的,这正是当地产业集群快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
物联网的“无锡经验”是什么?
新技术必须有现实“用途”,才会获得最为持久的,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2009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物联网产业开始勃兴。
之所以选择“传感”领域,原因之一在于这是一条“应用导向”的正途。一方面,传感是物联网领域相对成熟的技术,另一方面,传感技术和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密切联系。
用通俗话来说,传感技术是一种“转化技术”,通过传感装置可以把人或设备的行为、状态,转化为电脑可以处理的数据。然后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让机器设备变得更加“聪明”,从而达到提高产品品质和压缩成本的目的。
无锡市政府副市长高亚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物联网跟其他许多产业不太一样,这个产业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必须靠大量后端应用来产业化。
只有产业化,才能持久地推动技术革新和产业生态的构建。高亚光认为,物联网的“无锡经验”之一是示范应用,鼓励企业先行先试,使物联网的一些“潜在需求”被激发出来,推出容易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和方案,最终让技术走向产业化。
高亚光透露,无锡从2010年开始就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市场应用推广,申请发明专利。7年多来,无锡2000多家企业在不同门类中都做了应用方面的尝试,第一是打通技术路径,第二是形成了核心产品,第三是探索了商业模式。
产业要发展,资金无疑是关键的生产要素之一,尤其在需要大量研发投入和应用推广的物联网产业更是如此。但另一方面,物联网产业集群中,很多企业都是轻资产的中小微企业,缺乏符合银行条件的抵押品,因此融资难是个大问题。
对此,高亚光对《南风窗》记者透露,近几年,无锡推出了两项举措,一是科技型的中小企业的政策性政府担保,另一个是物联网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银行或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机构对企业、企业家信用行为进行评价,对信用良好、经营正常的企业,鼓励银行向这些物联网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一旦出险,在追偿之后还有损失的情况下,信用担保基金将对金融机构进行补偿。“鼓励银行向信用好的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同时也要提升企业的信用意识。”高亚光强调。
高亚光用“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来概括了无锡物联网产业“创业史”。她感叹说,无锡获批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时,很多人对物联网还没有概念,一些目前被大量应用、习以为常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当时闻所未闻,甚至被认为异想天开,如今,物联网已无所不在。
事实上,无锡在物联网领域的“先行先试”,有着两种重要的价值。一是对中国乃至全球物联网产业进行一次深刻的“启蒙”,二是探索出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无锡经验”。
“启蒙”价值是,证明了物联网不再是一种概念,而是将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现有产业。它通过“万物互联”,压缩产业链损耗,提升现有产业效率,让社会从技术变革带动传统产业转型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物联网的现实价值和未来潜力。
“无锡经验”则探索出了这样一条路径,即物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需要巨大的投入,因此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两者必须有机统一。唯有如此,才能促进新技术、新应用的“供给”,同时也能刺激市场的潜在“需求”,最终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创新。
作为医疗物联网领域的资深专家,徐晶对未来非常乐观。在她看来,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无锡的物联网都是有一定“后发优势”的,这主要得益于中国高度数字化的市场土壤。她举例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非常发达,手机应用比国外更多样化,数字化应用非常普及。此外,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接受程度也比国外很多地方高,这得益于中国长期的“市场教育”。徐晶认为,这些都是健康物联网创新的极好条件。
物联网正改变着世界,而无锡正改变着物联网。随着2017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召开,无锡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此同时,“无锡经验”也将为全球物联网产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