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杂粮转“岗” 野塘成田
2020-09-30 09:49: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记者孙敬清 通讯员毕轶峰 蒋洪丽  
1
听新闻

大豆、玉米等杂粮种在岗坡地,为水稻种植腾出空间。 南报融媒体记者 孙敬清摄

金秋时节,行走在六合大地,片片禾稻已泛金黄。微风乍起,稻浪翻滚,稻香袭人。望着一串串颗粒饱满的稻穗,程桥街道种植大户刘金财乐得合不拢嘴,“今年丰收在望,新增种植的20多亩水稻,肯定会给我们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

今年,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部分农产品出口国开始限制农产品出口。在此背景下,端牢中国饭碗、确保粮食安全尤为重要。在“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不得少于上年”的“硬杠杠”下,南京今年预计新增水稻种植面积约10万亩。作为南京的“米袋子”,六合主动扛起全市最大粮食主产区的责任担当,今年水稻种植面积新增6万亩,占全市新增水稻种植面积的一半。连日来,记者多次走进田间地头,感受丰收的喜悦。

腾出田块,杂粮种在岗坡地

田间,水稻株高穗长;地头,大豆根深苗壮……这是记者在程桥街道黄木桥村见到的景象。大豆、玉米咋齐刷刷地种在了田埂上?看记者疑惑不解,流转该村800亩土地的刘金财,指了指田里的水稻笑着说,“这还不是给它们让出地盘。”

黄木桥村不少为低丘陵地,种植水稻需要提水灌溉,成本较高,村民们不得不改种杂粮。从2015年起,刘金财就把不适宜种植水稻的20多亩土地拿出来,种上大豆、玉米等。“且不说杂粮种植效益不如水稻,像我们这样的种植大户,多种一亩水稻就多100元钱的补贴,能种水稻肯定不乐意种杂粮。”刘金财说。

种植的“痛点”,就是整治的重点。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程桥街道、黄木桥村利用耕地质量提升等项目,培肥地力、引得源头活水来。“今年,我们鼓励农户利用旱地、岗坡地等,发展薯类、豆类等杂粮生产,适宜种植水稻的,应种尽种。”六合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戴明介绍。

今年夏种,刘金财就把杂粮种到了岗坡地,腾出的2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杂交水稻品种——荃优822,长势喜人,“还有10天左右就能开镰收割,亩产1300斤估计不成问题。”刘金财开心地说。

土地平整,野塘“变身”高产田

这几天,龙袍街道赵坝村种植大户祝永明,不时就要到田里逛一圈。“粳稻正在灌浆期,水一定要管够,而且这50多亩土地第一次种上水稻,一点儿也马虎不得。”祝永明一边查田,一边向记者介绍,这块土地位于林摆组,紧邻滁河,原来是一片废弃的宅基地和小池塘。

“近些年,池塘无人打理,慢慢成了野塘,蓄不上水,既不中看也不中用。”村委会主任张义琪说,滁河近期治理完善工程的实施,由于加固滁河大堤的需要,一个个野塘被填平。去年,村里又组织进行土地平整,水电全部配齐。曾经废弃的宅基地和小野塘,“变身”平坦的田野,祝永明一眼看中了这块土地。“虽说是第一年种,可你看这一棵棵稻秆长得多壮实,高产肯定跑不了。”祝永明脸上洋溢着喜悦。

“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填塘等,今年村里新增水稻种植面积约1400亩。”张义琪告诉记者,野塘变良田,土地流转费全部进入村民腰包,实实在在地增加了村民收入。

荒田复垦,杂草地长出优质稻

“去年还是不产一个子儿的荒田,没想到今年就能见到收益。”站在马鞍街道黄赵村,望着眼前一畦畦稻田连绵不断,南京南部新城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殷喜不自胜。事情还要从马鞍机场建设说起。

黄赵村部分位于马鞍机场噪声区,近年来,一些村民陆续搬出,部分区域成了南部新城“飞地”。受规划制约,不少土地一直闲置,杂草遍布。2017年,南部新城农林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负责这片区域苗木、花卉、农作物种植以及农林项目开发等,第二年开始就下大力气复垦荒田。

“这400亩稻田,以前一半是荒田、一半是坡地,草长得有半人高。”公司水稻生产负责人李文祥一边给稻田补水,一边向记者介绍,去年,他们斥资打通了道路、沟通了水系、翻整了土地,培肥地力。根据土壤特性,在农业专家的建议下,优质水稻品种——南粳9108今年就栽了下去。眼下,黄澄澄的稻穗已铺满田野。

“我们施用的大多是有机肥,严格控制用药,米质、口感肯定差不了,优质优价。”李殷告诉记者,新稻还没上市,连日来已有多位顾客打电话预约订购,公司对市场信心满满。

标签:田块;水稻;杂粮
责编:王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