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徐州】坚持秸秆禁烧 守护蓝天白云
2019-06-19 10:05:00  来源:徐州日报  作者:颜子舒 通讯员 汤元文  
1
听新闻

  秸秆打包成捆。 本报全媒体记者 颜子舒 通讯员 崔亚 摄

  自“三夏”工作开展以来,邳州市坚持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相结合,掀起了秸秆禁烧工作热潮。早部署、重宣传、强监管,市镇村联防联控,层层落实责任,持续保持高压态势,多措并举,用实际行动守护邳州的蓝天白云。

  营造“三不烧”氛围

  “目前这块地小麦已收割完,秸秆已经还田了,但是眼下天气比较干燥,为防止发生意外事件,单元网格的秸秆禁烧点人员24小时在岗在位,现在4个人全部到了。”在燕子埠镇秸秆禁烧指挥部,随着天眼系统画面镜头的转换,镇里每一块田地的夏收夏种、秸秆还田情况及秸秆禁烧点人员在岗在位情况等一目了然。该镇政法委员孙君力和农技中心主任黄继辉正跟随着大屏幕画面不停交流着。

  秸秆焚烧是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以来,燕子埠镇注重技防与人防相结合,建立可视化智能监控平台,设置专人24小时值守,基本实现对露天焚烧秸秆、垃圾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监控,火情报警可在5分钟内交办给网格责任人员,网格责任人员可在3小时内处置完毕并将结果进行反馈。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用“小喇叭”、宣传车,播放禁烧秸秆音频,把秸秆禁烧要求宣传到田间地头,实现禁烧宣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到位”,营造了“不能烧、不想烧、不愿烧”的禁烧氛围。

  除了筑牢防火墙,“堵”住焚烧现象,该镇更注重“疏”,力求从根上破解秸秆禁烧难题。在棠棣埠村,一台拖拉机后面拖着秸秆还田机,“突突突”地忙活着。粉碎后的小麦秸秆,直接回到地里。燕子埠镇农技主任黄继辉介绍,坚持的原则是收割一块,还田一块,从而减少禁烧压力,减少隐患。在收割的时候,规定收割机留茬高度控制在15厘米内,包括各个收割机加粉碎装置,还田时尽量要慢,将草打碎和一部分土充分融合,有利于秸秆腐烂,为下一茬作物生长营造好环境。

  综合效益不断彰显

  除了秸秆还田外,邳州市还积极拓宽产业需求,把秸秆当作饲料、工业原料和食用菌基料。通过多元化有效利用,消化了大量秸秆,增加了农民收入;让秸秆免于付之一炬,既保护了环境,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铁富镇艾山后村,邳州市彦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一处秸秆料场内,运送秸秆的车辆一趟接着一趟来回穿梭,打包成捆的秸秆被垒成座座小山,蔚为壮观。邳州市彦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彦东说,在铁富镇、岔河镇、东湖街道等地,捡拾秸秆主要用于养牛、菌厂做菌料用,还有电厂燃料。这几年,自从秸秆找到了好去处,也给沈彦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今年,仅仅是外来的订单每天就能达到两吨。“收完小麦秸秆,可以收玉米秸秆、稻草等,市场上秸秆需求很大,这些废秸秆在我们眼里可都是香饽饽。”沈彦东笑着说。

  秸秆禁烧,除了从“禁”字上下功夫,还可以在“用”字上想办法。如果能让秸秆燃烧得更充分、更科学、更有价值,也不失为一个有效解决途径。近年来,邳州市国能生物发电持续加大秸秆利用比例,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盈利空间打下了坚实基础。国能邳州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和峰说,今年小麦长势良好,一亩地能够产出小麦秸秆400公斤,公司一天可消耗800多吨,2吨小麦秸秆相当于1吨标准煤的热值,相当于使用10万吨的秸秆能节约5万吨标煤。煤属于一次性能源,多使用秸秆既为国家节省标煤,也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全面、有效地做好农村秸秆禁烧工作是打好“蓝天保卫战”的重要举措。如今,秸秆在邳州不仅变废为宝,有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禁烧工作也没了冲突,让干群关系更融洽,良好的综合效益不断彰显。

标签:秸秆;秸秆禁烧;邳州市
责编:王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