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是新时代的国家战略,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保障“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顺利实施、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基石。水环境技术与装备是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作为中国唯一以发展环保产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以下简称环科园)也是国内环保产业最集中、产品最齐全、技术最密集的产业集聚区,其中水环境产业占比达80%,水环境治理设备的自我配套率高达98%,市场占有率约40%。此次环科园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水环境技术与装备),是标准化支撑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举措,是环保产业新技术与装备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强力助推器。
面向重大需求 拓展创新发展空间
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是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最突出、与群众生活联系最紧密、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我国水处理产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支撑环境治理、保障民众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水十条”、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大保护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水处理行业在面向未来绿色发展、水生态安全需求的技术标准化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四级六类水环境标准体系,总体来看,水环境管理基础标准较为完善,但技术/装备/服务类标准缺失较严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处理产业的创新转型升级。因此,涉及水环境健康、水循环再生、智慧管控等领域的新技术标准化体系亟待完善与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环保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成为新时期制约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课题。我国水处理领域标准国际化已经起步,国际涉水的ISO机构有9个,我国有实际性参与的仅2个(ISO/TC224和ISO/TC282)。ISO/TC282是首个由中国承担秘书处的水环境相关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是我国水处理与回用相关产业向掌握国际话语权迈出的至关重要一步。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是ISO/TC282/SC4(工业水回用)的主席单位和国内技术对口单位,已在工业水回用领域联合水处理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制定6项ISO标准(发布4项),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工业水回用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然而,在环境治理由成本、验收导向转变为效果、服务导向的新格局下,在数字化、信息化的大时代下,水环境标准需求也发生了转型,亟需重构环保产业新生态,逐步由小作坊非标设备制造向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单一装备向工艺装备化、装备自动化转型,环保装备制造向环境综合服务、系统解决方案转型,在水处理领域增加国际标准投入,加强先进国际标准话语权,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适应信息全球化,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开创标准化工作新局面。聚焦增强原创技术驱动的标准供给及标准对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引领,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推动新技术与装备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面临重大需求。
搭建高端平台 集聚行业优势资源
当前,环保产业发展迎来“机遇期”和“窗口期”,环科园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加快构建环保产业智能制造、环保产业集群标准化试点、面向2030-2040年的中国未来概念水厂、绿色金融支撑等一系列产业体系,重塑宜兴环保产业生态,不断提升产业“创新引擎”,其中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就是重点之一。
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推荐,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申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0年8月正式批复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筹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水环境技术与装备)(以下简称“创新基地”),这是该研究院自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水环境工程技术与装备专业委员会(2016年5月)、国际标准化组织水回用技术委员会工业水回用分委会(ISO/TC282/SC4,2016年8月)、智慧水务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组(ISO/TC224/AHG2,2019年7月)等标准化平台建设及快速发展以来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创新基地汇聚环科园以及国内水环境技术与装备领域的人才、资金、科技创新和标准化服务资源,首批集聚了包括南京大学等6家高校、国家环保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7家科研院所、中建水务环保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以及14个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及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国际及国家级水环境标准化组织机构、6个国家及省部级试验验证中心等优势资源,提供技术标准化、标准研制、试验验证、应用推广、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科普教育与展示等高水平“一站式”标准创新服务。
创新体制机制 破解良性运行瓶颈
创新基地面向标准化支撑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及水环境技术与装备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以“打造一个平台、创新三项机制、推动四链融合、实现两个突破”为核心,实行管理委员会主任负责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院长任洪强任主任),设立专家委员会作为基地的技术咨询与评估机构,设立1个综合服务中心和6个职能部门—技术标准化中心、标准创新中心、标准试验验证中心、标准应用推广中心、合作交流中心、标准化人才培养中心等,组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水环境技术与装备标准化产业联盟,采用“域经济社会发模式,破解基地运行良性化瓶颈。
创新基地运行的“新基地运行的模式
创新基地通过对水环境领域重点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二次开发”技术经评估认证、联盟内推广、快速形成团体标准,充分贯标后转化成行业/地方/国家/国际标准;标准实施后,标准化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快速市场化;通过评估与推荐,升级标准、淘汰落后,培育优质产能;通过国际交流合作通道助力国产先进技术“走出去”;开展标准化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标准化人才教育与培训等;形成标准化助推“创新技术到产业中去”和“创新需求从产业中来”的双向增强机制,实现基地技术/人才资源与产业/资金资源的高效良性融合,破解先进技术快速标准化、市场化和基地运行良性化瓶颈,建成持续引领、快速转化、良性运行的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坚持示范引领 助推产业高质发展
作为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领域),围绕水环境产业核心竞争力弱的突出短板问题,坚持“顶天”与“立地”、“创新链”与“产业链”、“本土资源”与“国际资源”、“标准创新”与“机制创新”相融合,建立“政府搭台、基地唱戏、需求导向、人才特区、企业牵引”的创新模式,搭建为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服务的标准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成环境领域标准创新的孵化器、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创新标准应用的放大器。
创新基地将成为我国水环境领域先进技术快速标准化、市场化、国际化和标准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示范区,为我国水环境产业升级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及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关键支撑。创新基地的建设可推动宜兴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全球资源整合和竞争,助力区域企业加速释放技术红利,通过标准“话语权”扩大竞争优势,实现良性发展;牵引特色企业快速“走出去”,通过国际标准通道拓展市场空间,提升出口竞争力;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推动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深度融合,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一流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为“中国环保之都”构筑坚实的发展支撑。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水环境技术与装备)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我们就是要通过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进一步发挥宜兴‘水产业’优势,为环境医院‘水医院’建设提供支撑,抢占制高点、引领新发展”环科园管委会主要负责人表示。10月16日上午,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水环境技术与装备)建设启动大会将在宜兴环科园如期举行,基地将以此为契机,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步伐,不断乘风破浪,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的水环境产业标准化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