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南京】新型社工进村 传统村治变局
2020-09-21 09:31: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王怀艳  
1
听新闻

9月12日,江宁区江宁街道牌坊村“全国首家社工村”揭牌仪式暨首届茶乡社会工作论坛在黄龙岘举行,宣布社工村正式在黄龙岘落地并亮相。瞄准创新社会治理、突破乡村治理困境目标,牌坊村引入专业第三方社会组织,让社工深度介入乡村治理,破解乡村治理困局。

社工引导村民深度参与乡村治理

前不久,星火社工事务所在黄龙岘组织了第二次“茶乡圆桌会”,邀请11名黄龙岘民宿经营户参会。这11名经营户都是新村民,大家围坐一桌,就“岘里乡学院合作事宜”建言献策。“半夏”民宿黄豪在圆桌会上建议,希望社区能多多策划“茶乡音乐节”活动,同时带动餐饮、民宿;还有新村民建议,黄龙岘的餐饮、民宿之间要加强合作,互相推荐客人、带动人气。

社会组织推出的“茶乡圆桌会”,成了黄龙岘新村民集思广益、参与乡村治理的重要平台。

牌坊村党总支书记卢青介绍,打造社工村,即通过挖掘社区优势、资产和能力,从村民自治参与、生活生计发展、邻里自助互助、社区文化多元这四方面开展整合社会工作服务,激活乡村活力,从而化解村庄矛盾,解决共性的村庄问题,重塑“乡村、村民、社工、社会组织、企业”良性互动的乡村共同体。

去年以来,牌坊村通过公益创投项目落地、社区购买等形式已引入6家专业社会组织,深度介入乡村治理。例如,去年5月,牌坊村引进南京江宁星火社工事务所,实施“青芽学堂”等系列活动,今年上半年开展各类课堂35场,服务人数700人次,为村里的留守困境儿童提供专项学习辅导、安全教育、科普环保等一系列个人和家庭增能服务。

以青芽课堂、茶乡丽人成长营为纽带,社会组织建立起了与村民家庭的服务关系,并根据村民需求陆续为村民开展养老、助残、环保、社区治理等服务来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与社工服务水平。

乡村治理主体由一元迈向多元

在南京红叶社会工作服务社理事长张伟看来:“所谓‘社工村’,就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开展专业社工服务提升村民福祉,充分调动和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深化村民基层自治实践,因地制宜打造社会工作深度参与乡村治理的示范村、社会工作可视化呈现的特色村、社会工作者能力提升的实训村。”

引入社工村概念,是因为乡村治理的结构正发生悄然变化。

相关专家介绍,我国乡村治理从“宗族、乡绅治理”,到“政社合一治理”,再到“乡政村治(乡镇政府对各村统一实行行政化管理,村一级实行“村民自治”)。在如今的村级治理体系中,其治理主体由村党支部(党委)以及村民委员会构成。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发展,农村传统社会结构开始松动和解体,乡村治理呈现一些新的特征。随着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代表的农村市场主体的发展扩大,乡村治理体系也相应进入多元共治的阶段。

卢青以黄龙岘举例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文旅的发展,牌坊村集体经济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着“新老问题交织”等一系列挑战,影响和制约了牌坊村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社区事务的参与主体相对单一、内生动力有待激发等方面。

参与主体上,由于其他部门参与不足,村无法有效整合现有政策资源。而村内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经济组织参与村庄实务也存在不足。乡村治理的根本主体是村民,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激活农民的主体性。但目前,村民普遍在村务参与、志愿服务、环境维护等方面存在着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就需要社会组织的力量积极引导。

重塑乡村共同体

南京工程学院教授张志鹏表示,在黄龙岘,“富了口袋”的人们想要更好地生活,想要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更加强烈,这是向“富脑袋”转变的重要标志。

社会组织的参与,重塑了乡村共同体。卢青介绍,村以前的工作都是“以问题为导向”,如今,村积极转变角色,寻求优势视角支持,通过引入社会组织,重塑“乡村、村民、社工、社会组织、企业”良性互动的乡村共同体。

“茶乡夜话”就是重塑共同体的重要探索。这是一个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沟通平台,向全体村民开放。7月16日,茶乡夜话讨论的主题就是“关于牌坊村在黄龙岘村试点推行家庭诚信积分制度的方案(试行)”,村委拟在黄龙岘村试点推行“家庭诚信积分”制度,实行一户一档,每年家庭总积分排名前十的将在全村范围内获得表彰,其他星级家庭则可享受积分兑换商品、服务等礼遇。这一话题由社会组织设置,引导村民共同参与讨论,并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社会组织不承担各种考核指标、台账任务,只负责组织乡村各种主体参与民主议事,协调各方参与乡村治理,他们是乡村资源的链接者、乡村治理的推动者。”星火社工杨孟奇说。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白友涛表示,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是对当前治理体系的有效补充,社工以其专业的理念和方法,整合社区的优势、资产和能力,推动社区良性发展,但需要长效坚持,同时也需相关政策配套。他表示,牌坊村社工深度介入乡村治理的做法值得肯定、推广。

标签:村民;社工;乡村治理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