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当理工科有了“思政味儿”
2019-11-08 14:4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孙嫣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土是自然的产物,万物生发于土,归藏于土。每项工程都包含着一个哲学逻辑思维在其中。顺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这是我们创造美好生活必须要遵循的,也是我们学这门课的意义所在。”在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土力学专业课讲堂上,孙萍教授为青年学生传递了老子的“道法自然”哲学思想。在她看来,学习自然科学技术固然重要,可最要紧的,是培养青年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对职业的敬畏态度,以及和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

  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孙萍说,土力学这门课本质上是用力学原理解决土的问题,用自然的东西解决自然的东西。理工科课程要实践“课程思政”,不等于课程完全思政化,而是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使思政教育的理念、目的、手段、技巧全域、全息化地融入其中,真正做到“润思政”而细无声。在她的备课笔记中,密密麻麻记录着的不仅有课程知识重点要点、授课心得,还多了许多充满人文情怀的故事。土工试验、建筑地基设计、基坑支护技术……这些看上去很冷的词,让她的学生们不再觉得“冷”。

  一次课上,孙萍分享了《伟大工程巡礼:中国桥梁》的工程视频,让学生们见证了中国桥梁建筑的伟大奇迹。她说:“短短十年间,中国就建立出了仅次于美国的公路和桥梁网络,和美国不同的是,中国拥有两条世界级长河,阻碍了陆路交通。河川给建造者带来很多麻烦,河流湍急、深邃、宽阔,河内的淤泥很可能湮没桥基。而如今,中国人建造出了全球最壮观的桥梁。”上海卢浦大桥、润扬大桥……,一座座世界级桥梁建筑采用了最先进复杂的造桥技术,学生们看到了中国精神、工匠精神的真实存在,心生自豪感的同时,真切体会到了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和国家、社会、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心存敬畏,懂得分寸底线,然后无忧虞。土力学研究的是土,解决的是地下工程的问题,是最基础的项目。因此在采集土的参数时,孙萍要求学生必须时刻保持严谨审慎的态度。她说:“地下工程是一个非常隐蔽复杂的工程,先期数据采集不严谨,后期设计建造将会出现严重后果,而修复非常困难。”

  孙萍常常和学生分析工程成败的关键。她认为,科技的应用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也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工程的成败不仅靠的是技术,还有人的因素,一个再完美的设计,也无法承受人性的贪婪。在某市大桥垮塌的项目讨论中,孙萍说,桥梁的设计没有问题,但是它垮塌了,这存在着社会问题,为什么允许车辆超载,为什么超载可以上桥。在讨论上海某高楼建成不到一年就倒塌的事件,楼的设计没有问题,但高楼建成后,由于附近的建筑工地不合理地开挖基坑、抢进度,导致了高楼缺乏支撑力而倒塌,新的工程为何监理不到位,施工单位为何缺乏最基本的安全意识,这些都值得深思。

  科技让人类生活更美好,也需要人们用人文的视野来关照科技的发展,这是理工科教师从课程思政开展教育的立足点,也是落脚点。因此,孙萍非常重视工程伦理教育。她说,掌握科学技术的人必须具有正确的专业伦理,工程伦理教育不是一门课,但它却像空气一样,从专业理论课到实践环节,贯穿着学生专业学习的始终。学生在讨论深基坑开挖对周围地下管线的影响、对环境的影响过程中,不断提升职业道德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建工学院,不止孙萍教授,几乎所有老师都成为了课程思政教育的自觉推行者,他们不是思政专业出身,但他们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出发,把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课程中,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

标签:课程;青年学生;土力学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