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 初秋的早晨,天刚蒙蒙亮,飞达村的村民袁华权骑上摩托车又准备出门了。
眼前宽阔通畅的水泥路,就像迎面吹来的微风,让这位55岁的送奶工倍感舒畅。“以前,我们村里都是土路,碰到下雨天,得踩着泥浆跑。现在可好了,不说这条通村大道,就连那些小路小巷,也都平整的很。”
飞达村,曾经是丹阳市后巷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这里地势低洼,河道交错,过往连年的淹涝,造成村里道路晴天坑坑洼洼,雨天泥泞难行。“原先村里太穷,没钱修路,都亏了老书记朱国平个人拿出20多万元,才有了一条贯通全村的柏油路。”飞达村党委书记邵国林说,“这几年随着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村里又先后投入上百万元来修路,目前已经实现了混凝土路面‘户户通’。有了路,好致富,去年飞达村民人均纯收入接近50000元。”
一
一条条林荫夹道开阔洁净,一排排现代化的厂房整齐划一,一栋栋居民公寓古朴典雅;行政区、工业区、商贸区、生活区、休闲娱乐区规划有序;银行、超市、学校、剧院、休闲广场一应俱全……如今的飞达村俨然已是一副现代化小城镇的模样。
昔日的贫困村,目前已有注册的私营企业300多家,个体工商户650多户,涉及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等多个行业领域,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强村、中国名村。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重量级企业巨舰的引航,飞达村原党委书记朱国平带领下的江苏飞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万里长江,奔腾不息,齐梁故里,凤舞中国。1992年4月,32岁的年轻人朱国平从深圳返乡创业,白手起家,建起了飞达村上的第一家企业——飞达刃具厂。28年筚路蓝缕,如今的飞达集团已是跨五金工具、冶金重工、港口物流等多领域、多业态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
走过激情澎湃的改革年代,经历波澜壮阔的企业沉浮,飞达人知行合一,自强不息,与时俱进,聚力创新,用智慧和韬略雕刻着历史的荣光。
旗下江苏飞达钻头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工具行业的拓荒者和领军者。公司可生产 120多个系列的钻头工具产品,年产量超过 10亿件,是业内首家同时荣获 “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两个金字招牌的企业。
新时期,飞达钻头携创新科技与精湛工艺,与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德国博世公司牵手合作,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驱动工业4.0制造,做优做精全线产品,打造了博世在中国唯一指定的智能卫星工厂。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使用埃伏特六轴机器人,引入新一代“油渣分离系统”“等离子除油烟系统”等节能减排新技术,月产250万支高速钢全磨制钻头,生产线涵盖从粗磨至成品包装的全流程工序,成为中国五金行业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的典范和标杆。
二
28年来,飞达集团始终胸怀产业报国的梦想,上下求索,一路向前。以持续的新思维和大格局,调结构、谋转型、拓市场,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延展与升级。
在飞达工业园1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随着板材轧制、特钢冶炼、型材加工等生产线的逐步集结,一个以废钢综合利用为龙头的现代化观光绿色制造产业园区即将精彩呈现。
为实现大型制造企业“大健康、大循环”的高质量生态发展目标,作为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飞达集团董事长朱国平先后3次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了“加快废钢综合利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的议案。国家工信部对此高度关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2009年10月,飞达集团联合央企,押上自身多年积累的全部家当,投资18亿元办起了自己的炼钢厂——中冶东方江苏重工有限公司,并于2012年2月竣工投产,专门进行废钢循环回收再利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探索创新,中冶东方江苏重工有限公司创造了全废钢压块免破碎预处理电炉冶炼技术,并申请了相关国家专利近40项。这项技术,能够用最大2米规格的压块直接下炉冶炼,免去了传统废钢冶炼过程中的拆解、分拣、破碎、清理等前期预处理环节,可有效防范分拣物堆放的二次污染。目前,公司已经形成年处理废钢220万吨的能力,年利税总额可达到15亿元。
28年岁月流岚,芬芳挺秀。飞达集团始终以“诚以立身,执事而敬”的信仰,锐意进取、百折不挠,以无言的壮阔,展示着转型升级的雄心力量。
三
“今天晚上飞达人民大会堂有越剧、锡剧的名角来表演,我们全家都去看,在飞达村,无论是看电影还是看演出,老百姓都是不用自己花钱的。”65岁的王素珍阿姨一脸的兴奋,她是个老戏迷。“过去,我们这里那可真是一穷二白,地少人多,外面的姑娘都是不愿嫁过来的。现在村里大变样了,住在大城市里的亲戚也都一个劲的夸奖,这得感谢朱国平老总,感谢飞达。”
钢花烂漫,雄飞世界,铁流浩荡,惠达民生。28年,时光在变,但飞达集团“雄飞世界,惠达民生”的责任和使命却始终没变。她以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勇挑改革发展重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转型与坚守中,行大道,成大器,担大任。
多年来,飞达集团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给村里装上了自来水、开通了有线电视,添齐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村民灌溉、插秧费用包括农业税全部都由公司来交;投入5000多万元,兴建了老年活动中心、大剧院、灯光球场、市民文化活动广场;投入200多万元,新修了公交汽车站,让城市公交车从繁华闹市直接开到了村口厂边。董事长朱国平个人出资300万元,创办了江苏省首家民工子弟学校——镇江市飞达光彩学校,让飞达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这里学习成长;设立“国平爱心基金”,累计支出20多万元,资助贫困务工人员家庭。
走进飞达村,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吴韵园林建筑,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农家小屋、商业古街……不远处,绿色的田野,现代化的工厂和谐相融,一幅新时代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徐徐铺展。为了保证飞达村和周边良好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飞达集团主动拆除了老厂区内的4座大烟囱,投入8000万元,用于消除生产过程中的烟尘污染和进行污水处理。“宁可企业减少利润,也要保护好家乡的绿色田园。”生于此,长于此,28年创业路上,朱国平始终热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
从寒弱贫瘠到壮实富裕,如今的飞达村已经靓丽转身;从作坊式的刃具厂到跨国企业集团,如今的飞达集团已似巨龙腾飞;从血气方刚的创业青年到全国劳动模范,如今的朱国平也已功成名就。
宝刀未老,壮心不已。这位年届60岁的优秀民营企业家似乎没有放慢脚步的意思。“乡村振兴,造福百姓,把飞达村建设成为一个更加令人向往、更加令人羡慕的美丽乡村、美好家园,是我永恒的初心。追梦路上,我还要带着年轻人,继续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