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浦口星甸街道垃圾分类见成效
2019-08-07 09:34: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朱晓露 鲁舒婷 林静  
1
听新闻

  昨天早上8点半,家住浦口区星甸街道后圩村的村民平元喜在自己的家和小区环保屋之间往返数趟,每次都携带了数量不等的易拉罐、塑料瓶、废旧纸板等垃圾,经统计后她获得175积分。“1积分就是1毛钱,这些积分大概能兑换一袋10斤重的面粉,很实用。”她说。

  2017年底,浦口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星甸是试点街道之一,农村垃圾分类工作随即以后圩村为试点,迅速在全街范围内展开。去年5月,市城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星甸街道的垃圾分类经验,如今一年半时间过去,成效到底如何?记者走访街道,一探究竟。

  引导激励,分类初见成效

  夏日的后圩村,马路干净整洁,一栋栋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伫立两侧,家家户户的小院内都种着各种绿植,郁郁葱葱,让人心旷神怡。放眼望去,随处可见以梅、兰、竹、菊为背景的宣传语广告栏,以九峰山、后圩螃蟹为特色的墙绘图,还有每户家门口贴着的垃圾分类评星牌。“2018年初我们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第一步就是入户宣传。”后圩村党支部副书记华丽表示,工作人员每天深入村民家中,发放宣传单页,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在后圩,设有村头、村中和村尾3个投放点,每个点摆放绿色、灰色2个垃圾桶,绿色“吃”厨余垃圾,灰色收集塑料、纸张等其他垃圾。村民可在每天早上7点至8点、晚上6点至7点就近选择投放点,每处都有工作人员称重、刷卡、记积分。香烟盒、啤酒瓶、废旧织物等垃圾则送往环保屋。

  记者看到,在环保屋内,利乐包、玻璃制品、废旧织物、有害垃圾4个大塑料筐在地上依次排开,村民将垃圾拿到这里获取积分,工作人员统一整理好再运送至分类处理站,进行回收再利用。

  终端发力,促进循环利用

  垃圾分类只是第一步,终端处理怎么做?

  从环保屋出来,顺着马路往前走50米,就来到了后圩村专门处理厨余垃圾的地方。只见一处小山坡上,数米见方的箱体半掩在地下,约有1米深。“这是下沉式沤肥池,工作人员会把当天收集的厨余垃圾清运至此,经过厌氧发酵产生肥水,免费供应给村民灌溉田地。”华丽表示,这方沤肥池日均能接纳100公斤厨余垃圾,总容量约为4吨,基本能满足后圩村4个月的厨余垃圾处理需求。

  “目前,街道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垃圾收运体系,厨余垃圾一部分通过厌氧发酵用于村民施肥,一部分机械粉碎。江北厨余垃圾处理场正在建设,后期将把厨余垃圾全部运往那里进行统一处理。可回收垃圾及有害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利用,由专门的第三方公司处理。”星甸街道城管中队副队长仲晓萍说,自从实行垃圾分类以来,全街道已处理农村厨余垃圾13379.65公斤、可回收垃圾42899.57公斤、有害垃圾410.205公斤,总量约6万公斤。

  在后圩村环保屋内,一个由牙膏皮制作的文具袋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用村民送来的牙膏皮制作的,还有环保笔、笔记本,都是用回收垃圾做的。”志达环保公司后圩村负责人刘雪涵指着办公桌上的文具用品表示,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些可回收垃圾,公司专门联系了第三方机构进行回收再利用。

  目前,星甸街道还通过大数据掌握着各个社区(村)的垃圾分类情况。“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我们可以了解哪类垃圾比较多、居民用积分兑换什么等情况。”仲晓萍表示。

  努力3年,实现村民“自治”

  南京将用3年时间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形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有效模式。星甸街道的“三年计划”又走到了哪一步呢?

  “我们的目标是第一年进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前期宣传;第二年培养村民的习惯,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到了第三年,第三方机构逐步退出,由村民‘自治’。”仲晓萍表示,目前街道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垃圾收运体系,志达公司将为街道服务3年,提供垃圾收运、分拣、末端处理一体化服务,同时负责培训该村相关人士垃圾分类工作。3年后公司退出,由街道及村民自己管理,但公司会继续提供培训服务。

  记者了解到,为了不断提升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浦口区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截至去年底,浦口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行政村已达100%。“农村垃圾分类不同于城市,要因地制宜,拥有自己的特色,农民也不是垃圾分类的‘专家’,我们必须认清这一点。”浦口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农村垃圾分类实践中,村民只需走好“最初一公里”,区分出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即可,接下来的工作交给专业人员。另外,不同于上海等地区实现垃圾分类法治化,农村垃圾分类更多以正面引导、鼓励为主,通过评比、积分兑换引导村民参与垃圾分类。

标签:引导;垃圾;垃圾分类
责编:王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