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8月20日镇江讯 为探寻“长江大保护”战略下沿江地区乡村振兴的转型与发展,总结学习“产业-生态-文化”三位一体振兴的空间结构经验,2024年7月25日至8月7日期间,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乡音回响”实践团前往江苏省镇江扬中市新坝镇开展调研活动,采访经验,走入田野,探索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发展模式、产业融合和文化传承,探寻乡村“振兴”密码,镌刻文化印记,用“心”去感受扬中乡村生态之美。
图为志愿者团队合照
探寻特色文化,感悟非遗魅力
“乡村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本次调研,苏大“乡音回响”实践团选择了扬中市新坝镇立新村、红联村两个试点创新村进行深入探究,感受其不同的文化底蕴,也了解了其不同的发展方向。立新村专注“墨”文化的代代相承,建立“三立”文化馆,展示民间书法绘画艺术家的创作,打造独属于“村里人”的文化;红联村推动“非遗文化”转型升级,致力于将竹编、竹笛文化向纵深发展。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当地乡村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民俗传统,感受到了扬中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扬中的乡村文旅产业是一张亮丽的名片,每年吸引大批青年学子参访研习……如今正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图为实践团志愿者在红联村“竹文化”馆
聚焦高效农业,见证产业飞跃
在“长江大保护”的政策下,苏大“乡音回响”实践团成员了解到对于当地农文旅等产业创新发展的紧迫性以及对高效农业转型的需求性。在立新村,实践团成员走进高效农业园,了解了农业园从荒芜、分散到联通的发展,从试点不利到大范围普及的进步;在红联村,实践团感受“碧根果”直播带货的新型农业模式,通过技术革新带动农业高速发展。乡村农业发展的新走向,也体现着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的融合,既保证了长江沿江地区的生态良好,也通过农业转型集中和技术创新推动新的发展。技术赋能,绘就多彩乡村新的画卷。
图为实践团成员走入高效农业园
深耕调研访谈,统筹引领发展
在对相关村干部及主要负责人的采访中,苏大“乡音回响”实践团从“长江大保护”的政策落实到乡村振兴的“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相融合”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战略发展在推动形式转型的同时,也必然对当地农村与产业带来影响,在交谈中,村干部表示,“生态发展依然处于首要考虑,而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也是关键”。发展不仅是资源的利用与物质的创新,也需要人民精神文明的富足。只有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适合发展的方向做到充分有效调查、合理规划,才能找准方向,精准施力。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调研样板乡村的参观交流、进村入户、点面结合的走访,来探寻乡村振兴的“密码”,将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相结合,在“三下乡”实践中磨砺意志、培养品格,彰显青年担当,让同学们亲身感受扬中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瞩目成就和蓬勃生机。
探索乡村“新”脉动,共赴振兴新篇章。未来,苏大“乡音回响”实践团队将继续深入基层研究,推动“产业-文化-生态”三位一体振兴发展结构的进一步提升,促进“长江大保护”战略下乡村振兴相关措施的转型升级,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实践中感悟,在锻炼中成长;以真才实学服务社会,以青年之智赋能乡村振兴。(杨谨羽)